2020年湖南省湖北省八市十二校高考地理四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沙虫栖息于泥沙质的沿海滩涂,以泥沙和藻类为食。
沙虫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一旦水质被污染就会大批死亡或迁移。
挖沙虫是一项专业技能,潮水的涨落也影响沙虫的采挖。
海南儋州市光村镇有2万多亩可采挖沙虫的海滩,赶海挖沙虫的传统由来已久。
据此完成1~2题。
渔民每次赶海采挖沙虫数量有限的原因是()①市场需求少②采挖时间短③采挖效率低④沙虫数量少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2.沙虫栖息于泥沙质的沿海滩涂,以泥沙和藻类为食。
沙虫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一旦水质被污染就会大批死亡或迁移。
挖沙虫是一项专业技能,潮水的涨落也影响沙虫的采挖。
海南儋州市光村镇有2万多亩可采挖沙虫的海滩,赶海挖沙虫的传统由来已久。
据此完成1~2题。
为稳定沙虫产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延长采挖时间,增加采挖数量②增加滩涂面积,扩大采挖规模③治理海域污染,改善滩涂环境④加强技术投入,尝试人工养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如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3~4题。
与图中智能出行 500 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A.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 农、牧区分界线C. 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D. 南、北方分界线4.“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如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3~4题。
R 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湿热B. 信息闭塞C. 地表崎岖D. 经济落后5.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分布特点是()A. 春季,地表反照率逐渐增大B. 秋季,地表反照率逐渐下降C. 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D. 冬末春初、秋季中期出现峰值6.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高原气温日较差大②气候变暖,积雪减少③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加剧④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 ②④B. ②③C. ①③D. ①④7.如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7~9题。
该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是()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针叶林D. 常绿硬叶林8.如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7~9题。
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A.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B. 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C. 降水量垂直变化夏季小于冬季D. 2100~2400 米高度降水季节变化最大9.如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7~9题。
该地9~12月同一海拔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A. 西风带南移,影响增强B. 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影响减弱C. 信风带北移,影响减弱D. 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增强10.2018年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
对此行的交通经历,小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全程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进入甘孜州后我们的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在公路接近山顶处多建有隧道……于北京时间6月24日12点我们到达稻城-亚丁景区”。
如图示意此次研学活动的行程安排。
据此完成10~11题。
推测行程中最平缓的路段是()A. 宜宾-康定B. 康定-雅江C. 雅江-理塘D. 理塘-稻城11.2018年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
对此行的交通经历,小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全程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进入甘孜州后我们的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在公路接近山顶处多建有隧道……于北京时间6月24日12点我们到达稻城-亚丁景区”。
如图示意此次研学活动的行程安排。
据此完成10~11题。
根据材料可推断,研学活动期间()A. 宜宾白昼渐长B. 5 时从宜宾出发正值当地日出C. 到达景区时,树影朝向西北D. 到达景区时,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值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6.0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草房曾广泛分布于胶东沿海,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屋墻,用晒干的海藻盖屋顶,创造出了独特的海草房民居。
屋顶用海草代替砖瓦,是海草房与其他民居最大的区别,与大多数建筑的平直屋脊线不同,海草房屋脊的两头往往高高翘起,看起来像一个个碩大马鞍,形成三角形高脊陡坡(图b)。
海草房的制作技木非同寻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大量的麦秸和海草,最后还要用石灰黄泥调成的稀浆抹平。
如今在胶东地区越来越难看到这一独特的景观,它正在慢慢的消失。
图a示意海草房分布。
(1)分析海草房曾广泛分布于肢东沿海的自然原因。
(2)说出海草房空间分布的变化,并说明屋顶建成三角形高脊陡坡原因。
(3)说明海草房正在慢慢消失的原因。
(4)针对海草房的消失提出保护的建议。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俄罗斯曾是前苏联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却在民用轿车领域长达百余年的空白。
吉利汽车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其在白俄罗斯建立的汽车工厂,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为快速融入白俄罗斯的市场,充分考虑了白俄罗斯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用车习惯等,对汽车的生产工艺、配置、驾驶辅助系统等进行了优化设计。
如图示意白俄罗斯位置。
(1)分析吉利选择在白俄罗斯建厂的区位条件。
(2)说出吉利汽车公司在白俄罗斯进行本土化的设计措施,并说明理由。
(3)简述当地从与吉利公司合作中获得的利益。
14.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一一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游廊道,该公路将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红色文化、航运文化、国酒文化等连在一起,堪称“醉美公路”,包括160公里山地自行车和154公里汽车道,全线共设王12个驿站、26个露营地、23个景观台和休憩点,如图示意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主要景点分布。
指出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特点及该旅游公路修建对游客的影响。
15.水质污染指数用来衡量水污染程度,数值越大水污染越重(7一9重污染,>9严重污染)。
珠江口海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其水质与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备受关注。
如图是珠江口丰水期(a)与枯水期(b)海域水质污染指数的平面分布示意图。
指出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污染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采挖沙虫需要渔民赶海,且受潮水的涨落影响,采挖时间短;挖沙虫是一项专业技能,说明采挖效率低。
故选:B。
读材料可知:沙虫栖息于泥沙质的沿海滩涂,以泥沙和藻类为食。
沙虫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一旦水质被污染就会大批死亡或迁移。
挖沙虫是一项专业技能,潮水的涨落也影响沙虫的采挖。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渔民每次赶海采挖沙虫数量有限的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2.答案:D解析:解:延长采挖时间,增加采挖数量与增加滩涂面积,扩大采挖规模都会对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大,不合理。
故选:D。
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
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3.答案:B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500万人次以下的主要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
据图可看出其界限与人口地理分界线、农、牧区分界线最为接近,答案B正确;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mm等降水量线和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以上均与图中的界限不符。
故选:B。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本题以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4.答案:D解析:解:根据智能出行的定义,“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智能出行的越多,故R 省区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故选:D。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
解题关键是了解智能出行的影响因素,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意义的相关知识。
5.答案:D解析:解: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疯值一个出现在第33日左右,另一个出现在189日以后,即时间分布特点是冬末春初、秋季中期出现峰值。
故选:D。
根据材料可知,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解题关键是具备读图分析能力,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解析:解: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积雪减少和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故选:A。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和日照长短。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7.答案:D解析:解:读图可知,该地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符合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地中海气候控制下,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故选:D。
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
植被、土壤等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
8.答案:C解析:解:A.从图中看,该地5到9月降水少,即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A不对。
B.观察纵坐标,该地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降低,B不对。
C.从图中看,冬季降水体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夏季降水各海拔高度都很少,C对。
D.从图中看,降水在海拔1500米到1800米处冬季降水最多,降水季节差异最大,D 不对。
故选:C。
本题解答关键是坐标曲线图的判读,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图中曲线代表月降水量;可以得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和随海拔高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