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哲学基础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
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 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 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 的阴阴属性。 阳 阴 明亮的 晦暗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活动的 静止的 积极的 消极的 兴奋的 抑制的 功能的 物质的 上升的 下降的
自然界: 从冬 春 夏 阳 气 阴 气 “冬至一阳生” (寒 温 热) 从夏 秋 冬 阴气 阳气 “夏至一阴生” (热 凉 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 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涵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 立的结果。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
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 1.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行:运动、运行。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 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①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 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 证。即 “阳虚则阴胜”。 ② 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 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 即“阴虚则阳亢”。
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腹部——为阴 四肢外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从气血分: 气——主动、属阳 血——主静、属阴
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 把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熔铸成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中国古代朴 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即阴阳 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来解释人体 的生理、病理现象,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 些规律和机理,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 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 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 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 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 “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 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 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 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学时】4学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 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 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 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 的光芒。
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
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 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如 白昼——属阳 日中
下午——阳中之阴。
日西 合夜 上半夜—阴中之阴 夜晚——属阴 鸡鸣 下半夜—阴中之阳 平旦
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 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 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
阴随阳消
阴阳皆消
阳随阴消 阴随阳长 阴阳皆长 阳随阴长
阴阳虚损
阴阳旺盛
(四)阴阳相互转化:
1、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 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 过程。 2、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
3、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所说:“物之生 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阐释了阴阳 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事物 由小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从五脏分:
心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心肺
居上属阳
肺 肝 肾 脾
肝脾肾 居下属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 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 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 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
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 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 哲学。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 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 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 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 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 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
2、表现: (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 (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 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 如: 自然界
冬至 夏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
如:温热 寒冷
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 黄疸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阴阳,首先见于《周易· 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演八卦”。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 而产生万物。
《说文解字》:“阴,暗也; 阳,明也。”阴阳最初的概念 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 言。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 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 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 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 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 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③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 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 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
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 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 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驱散寒冷,用温热药治疗寒证。 降低高温,用寒凉药治疗热证。
3、对立制约的形式:阴阳相互消长。 通过阴阳相互消长,实现阴阳相互制 约,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这是实现 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 方而单独存在。 互根:互相依存。 互用:互相促进。
(三)阴阳消长平衡: 1、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 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 衡。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寒 热
物质 功能
功能 物质
阴长阳消:热
寒
(2)阴阴皆消皆长:
2、表现:
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
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 化”,“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 生”,“孤阴不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 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 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 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 于一个统一体中。
1、阴阳的对立,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阴 阳的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 2、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3、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 消长的结果。消长引起量的渐变,转化引起 质的突变,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事物由 微而著,由盛而衰,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 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 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 基本的治疗原则。
(六)指导疾病的预防
春夏季节要保养阳气,秋冬季节需 固护阴精,以顺应四时,调节阴阳。不 仅可使人体健康,并可增强预防疾病的 能力。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方位
温亮重 时间 度度量
运动 状态
人体
春白温明 运上兴物 阳上 天 左 轻 气 夏昼热亮 动升奋质 秋黑寒晦 静下抑功 阴下 地 右 重 血 冬夜冷暗 止降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