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主讲人:冯春英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

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1(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②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2.气化;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①.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②.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⑴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⑵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⑴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⑵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人体的各脏腑形体官窍,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与神,也由精化生,精是气和神的化生本原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然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但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但与哲学气学说的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

•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四)阴阳消长(五)阴阳转化(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