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发热恶寒并非表证之专利
1.发热恶寒
b:里证 ✓疮疡病--少数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急性阻塞
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外科正宗》中明确指出:“疮疡初期发热恶寒是外感 风热或火毒内发,中期发热恶寒是疮疡将要作脓”
1.发热恶寒
舌红脉数——发疹之兆
4、结合脉证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邪热
透 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发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 之 齐并见神昏——正不胜邪,毒火 后 内闭(逆证)
5、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 达之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b:里证 ✓疮疡病 ✓败血症--
柯雪帆“温热邪毒入侵人体,初起在卫,但一般为时短暂,一旦确 定或疑为败血症 ,往往疾病已在气营之交,或已入营血之期…… 热在气分阶段,由于热毒炽盛正邪剧烈斗争 ,故寒战高热。”
1.发热恶寒
b:里证 ✓疮疡病 ✓败血症 ✓暑热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
验齿
验齿
“温热之病,望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 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 耗肾液。”
----叶天士
验齿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 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 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 燥。”
----张仲景
验齿
1、牙齿润燥
光燥如石——胃热津伤,肾阴未竭 燥如枯骨——肾阴枯竭 齿燥色黑——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 风渐动
2、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胃火冲激,属实。 齿缝流血兼齿龈不肿痛——肾火上炎,属虚。
验齿
3.齿垢 齿焦有垢:热盛伤津 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病多危重 垢如灰糕:胃肾两虚,津气耗竭
温病常见症状
发热
1.发热恶寒
温病初起。 1)伤寒之发热恶寒 2)风热之发热恶寒 3)湿热之发热恶寒
1.发热恶寒
特色诊法
1、早期诊断,辨病为先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 燥,有冬温,有温疟。”---吴瑭
2、先分阶段,再定脏腑 3、中西结合,依法管制
特色诊法
辨 斑疹
辨斑疹
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 斑疹形态、成因有所不同,诊断意义亦有 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现,故前人常举斑 赅疹,或名疹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热毒锢结(逆证)
3、注意分布
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 好)
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 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 得以外透 “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 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4、结合脉证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 发 足发凉、舌赤、脉伏——发斑之兆 之 前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
(二)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胃热炽盛, 内迫营血,从肌 肤外发
病位:(深)
疹:风热郁肺, 内窜营血,从肌 肤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 疹为太阴风热”
(三)诊断意义
通过观察色泽、形态及分布等 可协助了解温病病邪之浅深轻重 及津气的存亡及判断预后 为确立治疗提供依据
辨斑疹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 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 不高出皮肤,望 之斑斑如锦纹, 抚之不碍手,压 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 高出皮肤,呈琐 碎小粒抚之碍手
2.寒热往来
1)疟疾 2)湿热郁阻--往来寒热如疟,口渴心烦,脘闷,腹胀,呕
恶身热,午后较重,入夜尤甚,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3.壮热
1)体温39度以上 2)热入气分 3)四大症,热势弥漫
白虎汤“四大症”质疑?
• 四大症: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四大症的来源:
《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 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辨白㾦
1.形态:细小、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晶莹 疱疹。
2.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头面四肢较少。
3.成因:湿热郁阻气分 蕴蒸肌肤 而发
从皮肤
4.临床表现
出㾦之前:身体重沉疼痛,汗出热不解,胸 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苔腻等。
出㾦之后:病邪外达,上证缓解;但由于湿 热蕴蒸难化,故时有反复,分批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