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
白苔并不都主表证。
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
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 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 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 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 现。 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 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 温病学教研室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教研室
一、辨舌验齿
(一)辨舌
吴坤安:“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 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 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
舌苔——卫气分(肺、胃、肠、脾)的病变 舌质——营血分(心、肝、肾)的病变
“杂病重脉,温病重舌”
1.辨舌苔
章虚谷:“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 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 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 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 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
温病学教研室
1、辨舌苔
色泽: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润燥
厚薄
温病学教研室
(1)白苔: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多为温病初起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为湿邪为患
①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表现:近似常人舌苔,薄而色 白,惟欠滋润,舌之两边及舌 尖,比正常人舌质略红。 临床意义:温邪侵袭肺卫。多 见于风温初起。
温病学教研室
③舌质光红柔嫩:
表现:舌质红嫩光泽,
望之似觉潮润,扪之
实干燥无津。
临床意义:温邪乍退,
津液未复。
处理:增液生津,如 增液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④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表现:比正常人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象。
临床意义: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 征象。
处理:滋阴养血,培补气液。
表现:苔白厚满布无隙,如 白粉堆积,润泽滑腻,刮之 不尽,而舌质色呈紫绛。 临床意义:为湿热秽浊极甚, 郁闭募(膜)原,病情凶险。 处理:开达膜原。
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温病学教研室
⑦白碱苔:
表现:舌苔白厚,
似如白碱。
临床意义:胃中宿
滞夹秽浊郁伏
处理:急急开泄。
叶天士:“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 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
温病学教研室
⑧白砂苔(水晶苔):
表现:白苔较厚,干 硬似砂皮,粗糙如白 砂,扪之糙涩。
临床意义:邪热迅速 化燥入胃,苔色未及 转黄,而津液已被灼 伤。 处理:通腑泄热。
白砂苔是热结胃肠的特殊表现,其特殊在于邪
热迅速化燥进入胃肠,故不能固守黄燥起刺或
焦黑起刺的舌苔才是热结肠腑的观念。这就是
欠润——邪袭肺卫 薄 干燥——表邪已解,津液已伤
白苔总结示意图
白 苔
厚 润
燥
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犯 苔腻舌绛——湿遏热伏 苔滑腻如积粉舌紫绛——湿热秽浊郁伏膜 原 白滑苔——误用寒凉伤中,中气亏乏 白霉苔——浊偏盛,胃气衰败 白厚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温病学教研室
表现:舌苔色灰而细 腻,润泽多津,有粘 涎附着。 临床意义:温邪兼夹 痰湿内阻。常伴有胸 脘痞闷,渴喜热饮, 或口吐痰浊涎沫等。 处理:温化痰湿,兼 以清热。可用温胆汤 或黄连温胆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③灰滑苔:
表现:灰苔满布,润 泽多津,苔质光滑细 腻。 临床意义:阳虚有寒, 多伴见肢冷脉沉等。 多见于湿温病湿浊偏 盛或过用寒凉,变生 为阳虚寒湿之证。 处理:温中散寒。可 用理中丸。
(2)黄苔:
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
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
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温病学教研室
①薄黄苔
A 、薄黄不燥 —— 温邪初传 气分,热势不盛,津液未 见明显损伤; 处理:轻清宣气。
B 、苔薄黄而干 —— 气分邪 热已盛,津液受伤。
处理:轻清泄热,甘寒生 津。急用凉膈散。 温病学教研室
②黄白相兼苔:
临床意义:温邪已传 气分而卫分之邪尚未 尽解。 曹炳章:舌苔带一分 白,病亦带一分表, 必苔纯黄无白,邪方 离卫入气。
处理:宣气达表。
温病学教研室
③黄燥苔:
表现:苔黄干燥乏津,舌质红赤。
温病学教研室
(4)黑苔:
①黑苔焦燥起刺,质地 干涩苍老: 表现:舌苔干黑,中 心较厚,焦燥起刺, 糙涩无津。 临床意义:热结肠腑, 肾阴耗竭。叶天士称 其为“土燥水竭”。 处理:急下存阴,可 用三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②黑苔焦燥或焦枯:
表现:苔黑干薄无津, 燥而无刺;舌质绛而 不鲜,舌本枯萎。 临床意义:温邪久羁, 深入下焦,耗竭肾阴。 处理:育阴清热,可 用黄连阿胶汤或加减 复脉汤。
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
有如下几种:
温病学教研室
①纯绛鲜泽: 表现:舌质纯绛无 苔,荣润鲜泽。 临床意义:热入心 包。 处理:清心凉营, 如清宫汤。或安宫 牛黄丸、至宝丹类。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
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
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 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 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 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温病学教研室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
有常有变。
治疗上,吴有性说: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 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 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方如三 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⑨白霉苔:
表现: 满舌生白衣,或生糜点,似饭粒状,
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先从咽喉而起, 继则延累满舌,甚至满口唇齿皆有白色糜点。
临床意义:秽浊太盛,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温病学教研室
⑤黄腻苔及黄浊苔:
表现:黄腻苔为黄苔满 布,板贴细腻,润泽多 津;黄浊苔为苔垢堆积 , 厚浊色黄。
临床意义:气分湿热内 蕴,多见于湿热流连气 分热偏盛或湿热俱盛。
温病学教研室
处理:
A、黄腻苔,宜辛开苦降,分解湿热,可用 王氏连朴饮。若兼毒,可予甘露消毒丹。 B、黄浊苔,苦泄邪热,化痰开结。可用小 陷胸加枳实汤。
温病学教研室
③遍舌黑润:
表现:满舌黑润, 无明显苔垢。
临床意义:温病兼
夹痰湿征象。
处理:温化痰饮。
温病学教研室
④舌苔干黑,舌质淡 白无华: 表现:舌苔黑而干燥, 舌质淡白而无荣泽。 临床意义:湿温病湿 热化燥传入营血,灼 伤肠络,大量便血, 气随血脱。 处理:益气摄血,可 用独参汤、参附汤等。
临床意义: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已被灼伤。
处理:辛寒清气,方用白虎汤。
若津阴耗损者,宜辛寒清气,甘寒生津,
如白虎汤合五汁饮。
温病学教研室
④老黄苔:
表现:苔色深黄,质 地苍老,如沉香色, 或金黄色,焦燥起刺, 或有裂纹。
临床意义:热结肠腑。
处理:通腑泄热,方 选三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章虚谷说:“阳明实热,舌苔必老黄色,黄兼 燥。吴鞠通亦称:舌苔老黄,肺胃受浊,气不 化津也,甚则黑色,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 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 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 俞根初:“惟黄而燥,黄而糙,乃为里热结实 之证。”
A、湿遏热伏。
B、营分邪热为气分湿 邪阻遏。 处理:先泄湿透热。
温病学教研宜泄湿以透热,
如犀角、滑石、茯苓皮、猪苓、米仁、茵
陈、黄柏之类。”
叶天士:“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
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 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
温病学教研室
⑥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处理:芳香化浊,扶助胃气。
温病学教研室
白苔的规律:
薄者主表,病属卫分。
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泽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厚浊粘腻者 多兼夹痰湿秽浊。 白苔一般主表主湿,病情较轻,预后也好。 但白霉苔、白砂苔为危重证表现。 白砂苔为热结在里,白霉苔虽夹秽浊,但又主胃 气衰败,均系里证、重证。 苔白如积粉,舌质紫绛主温疫凶险之证。 温病学教研室
章虚谷:肺位至高,肺液伤,必用轻清之品,方能达肺, 若气味厚重而下走,则反无涉矣,故曰“上者上之也”。
吴坤安:“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 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已 少,不可汗,只宜清轻凉解肺分,如前胡、苏 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桔梗、淡竹叶 之类。”《伤寒指掌》
温病学教研室
③苔白厚而粘腻:
表现:白苔满布而较厚 , 紧贴舌面,垢腻润泽, 多粘涎附着 ,患者常吐 出浊厚涎沫。
临床意义:湿与热搏 , 浊邪上泛。多见于湿温 病湿浊阻于气分而脾湿 偏盛。 处理:开泄化湿。 温病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