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教学大纲

传染病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英文名称:Communicable Medicine总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0学时课程编码:23086 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潘涛一、一般情况《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诊疗技术、预防治疗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

高等中医院校的传染病学主要讲授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学》是西医学科的重要学科,也是中、西医专业方向的医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传染病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传染病学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

因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概念准确清楚,重点突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要点以及预防措施,要求层次分明,并注意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和动态,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该大纲的教学内容以结合典型病例的理论教学为主,选择一部分常见重要传染病实施案例式教学,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章传染病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断及预防原则。

2.熟悉传染过程及治疗原则。

3.了解传染病和传染病学的概述。

【教学内容】1.概述。

2.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的概念。

(2)传染过程的临床表现。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3个环节。

4.传染病的特征。

5.传染病的诊断。

6.传染病的治疗。

7.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三章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重点掌握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

2.熟悉防治原则。

3.了解各型病毒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肝炎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4)瘀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变化。

(6)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包括小儿肝炎、老年人肝炎及妊娠期肝炎的特点。

6.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2)肝功能。

(3)抗原抗体与病毒检验测定。

(4)其他检查:如超声波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胆道疾病、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8.治疗:(1)急性肝炎的治疗。

(2)慢性肝炎的治疗:一般支持治疗、抗肝细胞损害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3)重型肝炎的治疗:一般支持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免疫调控及重型肝炎并发症的防治等。

(4)瘀胆型肝炎的治疗。

(5)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9.预防:(1)控制传染原。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分为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检查。

7.并发症。

8.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中毒性痢疾、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炎等。

9.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10.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狂犬病【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狂犬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前驱期。

(2)兴奋期。

(3)麻痹期。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病毒抗体检测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等。

8.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流感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

5.临床表现:(1)潜伏期。

(2)主要表现。

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7.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8.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

3.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1)潜伏期。

(2)典型病例。

(3)轻型病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诊断标准。

(3)实验室特异性病原学检测。

(4)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AIDS、肺结核、肺癌等。

8.治疗:(1)隔离与护理。

(2)一般治疗。

(3)氧疗。

(4)糖皮质激素。

(5)抗病毒药物。

(6)增强免疫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

(8)并发症治疗。

(9)重症病例的处理。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流行性出血热【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汉坦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5.临床表现:(1)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五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型。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学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8.治疗:(1)发热期的治疗。

(2)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

(3)少尿期的治疗。

(4)多尿期的治疗。

(5)恢复期的处理。

(6)大出血的处理。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艾滋病【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免疫缺陷病毒。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有或无早期非特异症状,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或反复的机会性感染(1个月以上),或60岁以下患者经活检证明有卡氏肉瘤者。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特异性诊断检查:(1)抗HIV抗体测定(2)抗原检查多用ELISA法。

可于早期特异性诊断(3)病毒分离(4)核酸杂交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多种原因如感染、恶性肿瘤、长期接受放疗或化疗等所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相鉴别。

8.治疗:(1)抗病毒治疗。

可试用叠氮脱氧胸苷(AZT)等。

(2)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

(3)合并症治疗。

(4)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辩证论治及针炙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五章细菌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

5.临床表现:重点介绍普通型和暴发型的临床特点。

6.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2)脑脊液检查。

(3)细菌学检查。

(4)免疫学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虚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等。

8.治疗:(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

(4)抗休克治疗。

(5)脑水肿的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伤寒与副伤寒【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和病理:本病发病过程的特点,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5.临床表现:临床病程各期的典型表现,近年来伤寒轻型和不典型表现的特点。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嗜酸性白细胞绝对计数,血、骨髓、尿、粪便的细菌培养及肥达反应。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等。

8.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及其他脏器并发症。

9.治疗:(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

(4)并发症治疗。

10.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细菌性痢疾【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痢疾杆菌。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和病理。

5.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

(2)分型:急性菌痢、急性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

6.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粪便镜检及细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2)鉴别诊断: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结肠癌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8.治疗:(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2)抗菌治疗。

(3)中医药治疗。

(4)中毒型菌痢治疗。

9.预防。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霍乱【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传播途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原学: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

3.流行病学。

4.发病机制与病理:本菌在小肠黏膜表面繁殖并产生强烈的肠毒素致病。

5.临床表现:主要介绍临床分型并重点介绍轻型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如病程中剧烈吐泻,米泔水样排泄物,脱水、循环及肾功能衰竭及各期的症状体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