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2)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关系 • 西方,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 不能被中国的案主所接受——人情味,相比较与那种不带人情味的契约关系,
中国社工人员与案主之间更适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 讨论: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心理辅导 • 西方的心理辅导未必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西方所进行的心理治疗过程完全是
身的情绪满足或权益实现,忽视了案主与社群关系的这种文化脉络,可能会
导致救助工作遭到失败。
• 案例:李女士,47岁,初中文化。2004年,李女士随丈夫外出经营超市, 期间,丈夫与某女人有不正当的性关系。丈夫对李女士经常冷言相待。虽然 李女士对丈夫很失望,但李女士认为自己文化不高,加之钱都在丈夫手上, 要真离了,她都不知道下辈子该怎么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道德观,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则坚持“人的独立性”原 则。
五、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相通融的部分,使 之发扬光大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 适应
讨 论: • 1.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如何与之融合?
• 比寻常父母付出多百倍、千倍的自闭症孩子父母,却鲜被关注。这样的状况,过 去、现在都没有改变过。他们除了承受孩子不幸带来的巨大压力外,还要背负世 俗别样的目光。
• 事实上,当孩子被诊断为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家长才是更需要帮助的。因为孩子 不了解这一纸诊断的含义,他们不会因此而痛苦,真正痛苦的是他们的家长。因 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从“我做错了什么”和“因果报应”等主观臆想上来折 磨自己。
• 分析:居家养老工作难以推广的障碍?
• 居家养老工作难以推广的核心障碍是:老人对街道工作不信任,参与度极低。 • 老年人群特点、老人以往经验 • 居委会没有遵循社区工作和老人社会工作特点和原则。 • 目标原则: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目标,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 • 社区照顾模式:社工角色 • 老人服务原则:自决原则和个别化原则
• 宿命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受乐,恶必受苦,这是支配人生命运的法则。 • 人们常常无视自己的权利被践踏和剥夺,认为自己要承担的惩罚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外界的帮助持怀疑和拒接态度,设社
会工作者的介入常常遇到阻力。
案例
• 联合国估计,全球有350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中国超过700万。全国残疾人普查 情况表明,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据公开的数字显示,广东超过60 万人患有自闭症,当中约15万人为儿童。自闭症目前的发病率为1/150。
循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面对冲突,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协调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圆满。
2、追求以人为本、平等公正 • 孔子“仁者爱人”; • 庄子“物无贵贱”; • 国家管理“民者,君之本也”; • 佛教众生平等观念。
3、社会福利思想 • 孔子的大同理想; • 孟子的仁政; • 墨子的兼爱非攻观念; •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的福利取向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 王思斌: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 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 沙克伟:
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最大的功效,而只有来 自本土实务工作经验在经过概括提升后,形成的为本土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 接受和遵循的专业价值观,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功能极大化 作用。
(2)家族为核心的伦理结构 • 在传统社会里,这种伦理关系长期调节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平衡社会秩
序,已经成为一种牢固的文化传统。 • 家族网络仍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
• 提高和加强家族网络的功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 其一,应提高家庭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的自决意识 • 其二,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要推动家庭网络结构的发展,使之既
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又能发挥家族网络的助人功能(香港)。
3、给社会工作伦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 念,使之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
• 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统一的,而不应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讲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互爱精神。 *坚持法律制度框架下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孝道观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作用,迫使每一个成员来遵守。它不但维护 了家庭关系,解决了养老问题,也体现了一种亲情之爱,给老人以心理上的慰藉。
• 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重视孝道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应该推行孝的理念。
案例
• 某街道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老年人口较多的老旧城区,户籍人口8万余人,其中 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万人。经统计区内空巢老人1727人;享受低保的经济困难老 人120人。该市近期推广居家养老新型模式,使老人在家里就能享受护理、送餐、 心理咨询等服务。上述街道是此次试点之一,为此,街道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 了普查,以了解老人经济情况、居住条件、生活自理情况等,以便开展居家养老服 务。老人们都配合填表,但调查表中“存在需求”一栏却几乎无人填写。有人说这 些东西没什么用,没有老人主动要求服务。
2、儒家的仁道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 的人本主义相去甚远
• 与人本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可以决定命运相反,强调压抑、忍让、服从,是要节制自已,遵从社会规范;强 调“知足常乐”,对自己的遭遇要隐忍。
• 与“个体的独立性”相悖,注重家庭人伦关系,强调个人应配合家族或集体的利益而行动,从而忽视了个体 的利益与权利。
(二)“外生因素”:社会工作的制度利他主义
1.社会工作者的利他主义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 2.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制度化。 3.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客观上存在这一种“制度性”的相互依赖。
形成原因
• 西方社会是一种“个人—社会”两级模式的社会结构,这种思维模式直接造 成了西方社会“家”文化的缺失。
用语言集中在自己本人和暴露个人的情况,彰显个性满足。 • 西方人外向型的情感表达方式; • 中国人的情感较为内敛,不善于表达。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伦 理相通融的部分,使之发扬光大
(1)孝道的重视
• 儒家极为推崇孝道,认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治身莫先于孝”, 子女应对父母进 行绝对的孝。
中提到的社会工作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
五、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在 中国本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佛教的因缘果报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诸多方面 相冲突。 2、儒家的仁道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人本主义相去甚远。 3、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体系差 异较大。
1、佛教的因缘果报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 价值观的冲突
• 然而现实情况怎样呢?主任告诉记者,一些老人被罩脏得不行,根本洗不出 颜色,有的根本烂掉就不用被罩;有的老人家里堆满了用过的碗盆,几乎没 有下脚的地方;有的老人家里屋顶破了,晚上睡觉就用被子包着头。一对90 多的老夫妇,大爷是泰国人,抗日期间来到中国,毕业于黄埔军校。大妈也 曾是北京富商的千金,目前两人月收入只有1400元。“我身体好着呢。人 不能坐着不动,要经常做事,不然身体就不好”,“他们帮我把被罩、衣服 拿去洗,他们那儿就是用洗衣机,领子、袖子都洗不干净。这些我自己都能 做,以前这些我都是自己做。”还有老人家属对此不理解,认为社区提供这 些服务暗示他们不孝顺,没有照顾老人。该区在推广居家养老时,遇到了极 大的障碍。
•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 1.内生因素:中国传统文化 • 2.外生因素: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利他主义
• 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
形成原因
• 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维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我们 从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语中可见一斑。很多学者都认识到 “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与支配作用。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 心,它是一“紧紧结合的团体”,并且是建构化了的,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 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以传递给个人。中国社会“举整个社会各 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
3、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 工作伦理的价值体系差异较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基础是新 教伦理、人文民主主义和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强烈的西方文化特点与共产主义信仰的 差距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服务的对象是“人民”。
• 两极思维模式下西方“家文化”的缺失,使得基督教对西 方家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信仰基督教的人,都树立了一种 广义的大家庭——即“人类大家庭”的信念,并形成一种 集体意识,以此来制约各种人际关系。
• 因此,这也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制度化的根源。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1.西方价值观的基础 (1)基督教哲学 (2)人文主义思想 (3)民主思想 (4)社会主义 (5)福利主义
(1)案主自决原则:将选择权交给案主,鼓励案主澄清和掌握自己的需要、情感, 相信人有能力和权利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作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①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服务者认为社工不诚心、推卸责任; • 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社工更倾向于照顾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提倡尊重其个
体性和自主性。
② 鼓励案主澄清和掌握自己的需要、情感。如果社会工作者过于强调案主自
Hale Waihona Puke 12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2.中国价值观的基础 (1)儒家文化 (2)道家文化 (3)佛教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