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蹊整理知识点

地理蹊整理知识点

井灌井排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故称井灌井排。

在浅层地下水为咸水而深层地下水质良好的盐碱地区人们利用竖井抽出地下水对盐碱地进行淋洗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这种措施称为“井灌井排”。

井排就是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在浅层地下水为咸水而深层地下水质良好的盐碱地区人们利用竖井抽出地下水对盐碱地进行淋洗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这种措施。

机井抽水时,井的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一个以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效果更为显著。

随着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减少,可防止或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

在干旱季节,结合灌溉抽取地下水,不仅可以防止土返盐,同时由于开发利用地下水,使汛前地下水位达到年内最低值,腾空了土壤的孔隙容积,供汛期存蓄入渗雨水,减少地面径流,减轻涝灾威胁。

地下水位的降低使表土贮水量减小,从而增加了土壤蓄水能力和降雨径流的入渗速度。

但其埋深仍在允许范围之内,即大于防次临界深度。

大量雨水存蓄于地下的结果"增加了地下水资源"为干旱季节的灌溉准备好了条件。

所以说井灌井排既能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灌溉,克服干旱,淋洗土壤中的盐碱,又能降低地下水水位而起排水作用,同时也腾空了地下“库容”,承纳灌溉水和降水入渗,因而缓和了涝渍灾害。

井灌井排对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就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除涝防渍,建立地下水库等原理来对中等产田进行改造治理。

这样既能防治土壤盐碱化,也是维持区域水盐平衡、综合防治旱涝盐的有效措施。

地下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土壤脱盐效果的好坏。

井灌井排,不仅降低了地下水位,起到排水作用,还可提取大量地下水进行灌溉淋盐,加速土壤脱盐,,为防治土壤盐渍化提供了灌排两利的条件。

在盐碱地区,排水必不可少, 灌溉也很重要,特别是播前灌水, 适当加大灌水定额,淋洗土壤表层的盐分,以保证作物出苗齐壮和幼苗期的正常生长,这对获得农业丰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深层地下水要注意:(上百米深)上有隔水层保护极难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后不易恢复,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滨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

谷地为何多“夜雨”?为什么湟水谷地多夜雨?其实除了湟水谷地外,在四川、西藏、贵州许多河谷、盆地地形中,夜雨也都非常多,比日雨还多。

在西藏拉萨、河西走廊的敦煌、马海一带,夜雨率超过80%。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湟水河谷上游等地夜雨率也都大于70%。

般情况下,谷地夜雨的形成原因:(1)河谷地形,空气中水汽含量大;(2)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形成高密度冷空气;(3)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话可以这样去解释:河谷中的空气,水汽含量大;进入夜间,河谷边上的山坡,海拔相对高,地势较开阔,热量散失快,冷却快。

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所以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然后冷气团就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气团性质都比较重,所以沉积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

而暖湿空气在抬升的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1)河谷地形;(2)水汽充足;(3)正常的热力状况(即没有逆温现象)(4)不受焚风效应影响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且终年空气均较潮湿,云多雾重。

入夜后,云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云层上部辐射冷却迅速,易使水气凝结,上冷下暖的气层不稳定,利于夜雨产生。

特别是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区,因紧靠高原,高空西风盛行,夜间高原上经由地面辐射冷却的冷空气流向该区上空,而低层原有空气较暖,上下温差较大,对流强,多夜雨。

白昼晴天多,气温高,日照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质多;夜晚多雨,夜间温度降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夜间气温低,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弱,大量雨水可渗人土壤深层,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影响:夜雨多如果造成强降水易引发山洪和地质滑坡,毁坏农业生产。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有些地理教材上也称之为河川袭夺。

人类的跨流域调水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河流袭夺。

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常常将高位河袭夺,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后,抢夺他河流域之河流,称为袭夺河或抢水河,常为低位河,抢水之后,河水激增,可暂时呈过能河状态。

被抢水的河流称被袭夺河。

被夺河的上源因被袭夺河夺走,因此使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因为没有水源,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枯)。

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

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这种由袭夺所造成的河湾则称为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河流袭夺,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所以落差较大,形成跌水)。

当高位河流入低位河时,高位河的下游便成为断头河,由于流量的减少,流速也会便慢。

而当高水位的河川注入低水位河川时,转折处成为不自然直角转弯称为抢水湾(或袭夺湾)。

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

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第一种,主动式河流袭夺。

主动式河流袭夺基本上由外力作用造成,是指河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水系演变现象。

分水岭被一坡河流切穿,说明了分水岭两坡是不对称的,分水岭不对称是河流袭夺的潜在因素。

在自然界,分水岭相邻两坡不可能完全对称,而存在不对称性大小差异。

第二种,被动式河流袭夺。

被动式河流袭夺完全由内力作用造成。

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降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向后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

第三种,混合式河流袭夺。

混合式河流袭夺是在形成地貌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该河流袭夺过程较前述各种形式的都复杂,历经的时间也较长,但在不同阶段,内外营力作用则是有先后主次之别。

云雾林包括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它们比一般雨林所在海拔更高,也更茂密葱郁。

因为受到风力大、气温偏低、空气湿度较大、土壤等因素影响,云雾林的森林群落高度、外貌、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外貌等与低海拔热带森林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5月-10月雨季的时候,热带云雾林的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能达到88%以上,饱和的空气形成水滴或水平降水,一方面为森林动植物特别是附生的苔藓、地衣、蕨类等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另一方面为低海拔森林提供充足的水源,也促进海边和较高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的循环。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往往压住山头形成“山戴帽”。

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

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

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云拦腰”多半是由于夜间辐射冷却而形成的的地方性层云之类的低云在半山腰,很可能就是雾。

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一般是好天气象征。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可以出现在各种岩石上,但在花岗岩上最发育,也最为典型,可以出现在从极地到荒漠到热带湿润地区。

风化坑形态不一,平面形态可分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风化坑口径边缘往往不圆滑,坑洼状或锯齿状,典型者出水口处以内的侧壁内凹,口径边缘突出,内径大于口径。

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

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

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

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

山顶风化坑的发育与河流流水作用没有关系,河流壶穴的形成与河谷的发育过程有关,河流壶穴可发育于河床各个高度和坡度上,河谷中的风化坑只能在河流深切后,流水不再作用到的河床部位(河水不能淹没的位置)发育,说明壶穴在河床下切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起(侵蚀) 作用,而河谷风化坑在旧河床抬升成为侵蚀阶地后才开始形成,只能是积水的风化作用的结果。

当地壳抬升后,壶穴可能会转化为风化坑。

河流壶穴是在河床处形成,而风化坑则是积水风化形成,分布位置较高。

可以推测,壶穴形成后,受河水下蚀影响,原河床抬升,壶穴积水口裸出,壶穴不再受河水侵蚀影响,此时易受原穴中积水的风化,受地形影响,积水寻找出口,形成出水口,而较深处的积水继续风化,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风暴潮由强烈的大气扰动或天文潮影响,导致沿海水水位上升,潮位猛涨,水浪向海岸压来等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受台风影响而形成。

海啸则是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所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两者的成因不同,但沿海地区受这两者影响一般都会产生海水上涌至岸的现象,造成河水水位上升,低地淹没等自然灾害,都是属于次生灾害。

尼罗河洪水期河口为何易出现赤潮?洪水期,河流流量大,给河口地区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洪水期为夏季,气温高,利于藻类繁殖;河口地区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风力小,海水流动性差;地中海水域封闭,与大洋水体交换少;所以赤潮灾害严重。

秘鲁沿岸地区何以捕雾取水?因为沿海水域有秘鲁寒流流经,海水温度比周围气温低,降温作用明显,在近海岸洋面多形成云雾,而沿海地区又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大量云雾沿山坡爬升,塑料网竖立在山头上,当云雾被抬升时,气温降低,来自太平洋的浓密的云雾附着在细密的网眼上,云雾凝结成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水珠沿细塑料管流到山下的容器内,这样经过处理后就可成为生活、生产用水。

水量平衡原理: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