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迅】
1、《文艺与革命》:①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②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③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①“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③战线应该扩大,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④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讲话成为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中国新文学运动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区域沿着同一方向推进。
1、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解放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和工农兵群众密切结合,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短篇小说、街头诗、朗诵诗活动等十分活跃;
【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2、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3、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1937·7·7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鲁迅风》;孤岛戏剧运动特别活跃,于伶反映现实和斗争的戏剧《长夜行》,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等,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影响很大;
4、晚清出现了话剧萌芽。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4、1930(-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会刊:《新诗歌》,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诗会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偏颇不足】
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斥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上海沦陷,武汉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成立。它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艺术家。会刊:《抗战文艺》(1938·5-1946·5);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3、1938年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成立,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文艺宣传活运蓬勃开展,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品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但由于这一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2、左联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联系,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自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翼,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
3、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4、十分重视理论批评,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③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放”
4、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郭沫若脱离第三厅,1940年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历史剧《屈原》发表和演出,冲破国统区沉闷空气,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5、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后,为使文学为抗战服务,在国统区,1938年文学界曾展开“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40年前后又有民族形式的论争,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此外,1938年还发生了抗战文学主流和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1928年1月,创造社、太阳社以《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文化批判》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开始鼓吹革命文学;
2、鲁迅、茅盾分别撰文批评论争;
3、革命文学的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并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①“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②从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和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③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5、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的错误倾向,特别是“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进行了批评、清算,贡献了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精神,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创作的繁荣局面;
7、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6、解放区文艺运动对国统区影响很大。1944年4月,何其芳、刘白羽从延安到重庆,向国统区进步文艺界传达《讲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对《讲话》的学习;
7、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进步作家积极参加了人民大众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闻一多因此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暴露国民党腐败黑暗统治的小说、政治讽刺剧、政治讽刺诗等喜剧形式,成为国统区文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
3、《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鬰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对两个口号的论争的主要意见:①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②不能说:作家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联合起来;③在文学问题上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学的领导责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