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经济理论

数字经济理论

数字经济理论
核心要点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必争的新产业高地,也是我国畅通内循环、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改变,也对传统经济理论、生产组织和市场组织、市场监管体系乃至社会治理形态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冲击。

实践在呼唤理论界加快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步伐……
广州今年要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构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

我是这个法规起草工作的召集人,最近作了一些调研与学习,感到要立好这部法规,首先要对数字经济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在此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第一、数字经济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所谓产业革命,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志,一是技术和组织创新的涌现;二是创新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扩散。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最近十几年来,继互联网之后,出现了一批新的数字技术集群,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量子信息以及CPS(虚拟物理系统)等。

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看,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虚拟工厂、以及各种形式的新模式新业态等。

这些组织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工厂组织,以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边界,形成一种新的“超级工厂”、“超级市场”、“超级农场”。

例如我最近考察的广州致景科技公司创立的百布网,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
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全球最大的布料市场(广州中大布匹市场)一
万多家布料批发商、占全国三分之一约60多万台分属于上千家织布厂的
纺织机、几百家服装厂与新疆棉田的数据连接起来,对服装上下游产业链
各环节的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数据自动实时适配,形成一种颠覆于传统纺织
产业生态的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这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如雨后春笋,还在快速迭代演化,我们还难以
用一种通用的概念来描述与定义。

从创新扩散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渗透是泛在化了,我们在生活中
已处处感受到这种数字化浪潮,几乎找不到哪一个领域没有被数字化所渗透。

过去20年提到的新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主
要还是局限于一种新的经济领域,或一种新的产业,而数字经济不仅是数
字产业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型态。

所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第二、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特点是多项技术融合发展、互为振荡。


在并没有出现像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这样具有革命性的、
能引发经济社会质变的通用技术,而是出现了一批通用技术,其中起主要
牵引作用的是人工智能。

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第三次爆发,云计算的应用
不会那么广泛,不需要这么大的算力。

如果在算法上没有突破的话,大数
据只是数据大而已,像一堆沙子。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云计算以及超算对
算力的支持,人工智能新的算法也难以实现。

算力成为与电力一样的经济
动能。

数字经济本质是智能经济、算力经济。

多种技术互为振荡过程中涌
现各种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技术渗透的领域从过去的商业、消费、传媒、
文化领域向工业、农业、能源、建筑、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领域延伸。

第四、数字经济仍然处于技术创新导入的初中期阶段。

从产业革命史
的角度看,数字经济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但我
们现在讲的数字经济主要还是发生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大体上经历两个阶段。

1993—2016年这20多年是数字经济第一阶段,或称互联网经济阶段。

1993年互联网开始流入社会,1994年登陆中国,开始了互联网时代,数
字经济这个概念也同时出现了。

如人工智能,目前只是在2006年杰弗里·辛顿等人发表的多层人工
神经网络理论的推动下,在深度学习领域方面有所突破,在应用上需要消
耗大量的数据和算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能耗,高成本。

5G也只是从
2020年开始商用。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还不多。

技术扩散仍然处于技术导
入的前中期阶段,处于技术蜂聚的前期。

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发生之后并不
一定很快导致经济繁荣。

这个阶段发生的事情更多是“创造性毁灭”,也
就是新的经济动能转换痛苦期。

只有技术扩散进入成熟期,新的组织模式
基本定型,新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才能导致新的繁荣周期。

从长周期角
度看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
的衰退期。

第六、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

数字经济的内涵可以按照“四化一基础”来大体概括,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的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
加上数字基础设施。

其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
数据价值化是数字经济的驱动力,数字化治理与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
的保障。

广州的数字经济立法大体按以上逻辑框架布局,并将突出广州的
城市特色。

第七、广东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深化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是如何构
建数字经济的创新体系,形成长期的数字技术优势?美国的数字技术主要
在加州,中国能与加州相比的区域就是广东。

广东发展数字经济,要拥有
类似加州的技术优势。

实现技术优势就需要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创新
体系。

我们以往研究创新体系,主要是从区域的角度去讲,如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城市创新体系等,但较少从产业的角度去研究,往往
出现系统失灵的问题,在理论方法上是有明显缺陷的。

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内在结构由哪些要素构成,如何构建,需要从数字经济创新链与产业链相
互融合的角度来深入研究。

二是如何处理“双碳战略”和数字经济的关系?要从广义生态文明的
角度来理解数字经济的意义。

在这个维度寻找广东数字经济的主要切入点,要研究哪些数字经济领域有助于实现“双碳”战略以及由此需要建立的政
策法规体系。

三是如何处理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互动关系?“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发展”这一篇的布局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
三部分,这三者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现在各地数字化发展布局侧重点
各异,如上海围绕城市整体数字化,在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领
域布局;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即
五位一体全方位数字化布局,侧重从数字政府切入。

广东把数字经济作为
重点,同时如何兼顾其它领域的数字化,需要深入研究。

四是数据生产要素的经济属性及其法律制度。

既然把数据定义为生产
要素,就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来考察数据的经济属性,如数据产权、数
据资产、数据交易等,这是理论经济学当前需要回答的中心议题,也是数
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法律规范。

五是数字经济的组织形态。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工厂的出现是组织
创新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企业、流水线、泰罗制这样的组织管理
模式,大规模制造、集中化、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的基本特征;数字经济时代,普遍适用的企业组织模式是什么?它的演变趋势是集中化还是分散化?去中心化组织将成为趋势吗?云—端组织、共享工厂、C-M柔性制造、个
人即企业、液态组织等等会成为基本组织模式吗?需要实证分析与理论洞见。

智库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
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
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

中制智库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与凤凰网财经共同打造“隐形
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
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并与德
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
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THEEN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