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1、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聋医案案例(1)王某,女,36岁。

1周前洗衣过程中突然停电,洗衣机不能用而改用手洗。

时值隆冬,在冷水中浸泡将近3小时。

下午开始恶寒,发热,出现耳鸣。

耳鸣停止后,听力减退。

次晨两耳一点声音都听不见。

治疗1周,没有效果,求治于卢氏:身体比较瘦弱,精神较差,目光黯淡,面色青灰,听力基本没有,唯一症状是微微感到恶寒,身痛,但是都不明显。

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

根据临床表现,认为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二阴,法宜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75 g。

1剂后汗出,出汗过程中突然觉得耳朵一声硬响,不到3秒钟,一下完全听得到声音。

2剂后,恶寒,身痛完全消失。

精神还觉不足,乏力,认为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上越,用附子理中汤3剂,得以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例暴聋与卢氏前面所治暴哑案,病机相似,用药类同,疗效亦佳。

(2)朱某,女,27岁,会计。

患者在20多天前行剖腹产,此后一直多汗潮热,2天前因天气酷热难当,不听家人劝阻,洗冷水浴1次,当晚即身痛项强,晨起双耳听力模糊,耳心阵发掣痛,自服重感灵、感冒通不效。

现症见:面白,夹鼻青灰,脘闷厌油,恶寒汗不出,两手指掌发紧发胀,舌淡,苔白厚,六脉沉细而紧。

证属寒湿袭虚,外郁肌腠,内闭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羌活、苍术各15 g,生姜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服2剂,汗出,身、耳痛愈,听力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原按:本例患者,大寒袭虚,肺气闭郁不宣,肾命气化不行,气闭津壅,窍隧不利,而成暴聋之证。

治用温化肾气,开宣肺气。

肾气化则气津升降有序,流行无碍,肺气宣则寒凝解散,窍隧顿开,耳聋自愈。

2、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中耳炎医案案例(1)张某,男,59岁。

两天前左耳中耳炎发作,耳道肿胀,流黄水,闷痛,适逢淋雨,致以头痛昏沉、低热、汗少、嗜睡、咽痛、不渴。

舌淡胖润,苔白,脉弦。

此证属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乃的对之方:处方:麻黄10 g,附子15 g,细辛5 g。

(张存悌治案)1剂后汗出溱溱,低热解除,头痛、耳道肿痛显减,再剂痊愈。

(2)童某,男,5岁。

左耳流脓,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旧,延余诊治: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委顿,有“但欲寐”之势。

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

肾开窍于耳,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

治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片30 g,麻黄6 g,细辛3 g。

服1剂后,发热即退,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

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

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 g,栀子3 g,黄芩、车前子、柴胡各6 g,生地15 g,泽泻6 g。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治案)点评:凡遇寒邪外遏,宜先予温经散寒,待表邪已祛,转入温扶。

但若阴证转阳,则应施以清凉。

本例因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1剂温扶而立见转阳。

若系成人、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

临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及服药反应。

尤须注意阴证转阳之际,切勿泥执温扶,所谓药随证变,见风转舵是也。

3、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哑医案案例(1)王某,男,53岁,饲养员。

3年前,因采割饲料时遇雨湿衣,当晚即发烧,咳嗽,声音嘶哑,经中西医药治疗后咳止,烧退,但音声愈闭,后经多次治疗无效。

现症见:闻其声嘶近绝,面色苍白,舌黯,苔灰滑腐厚,六脉沉细无力。

证属寒闭太阴,湿阻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20 g,制附片50 g(先煎100分钟),细辛8 g,桂枝15 g,苍术20 g,草果15 g,茯苓30 g。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苔退,音声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点评:本例暴哑,寒邪下闭肾气,上闭太阴肺气。

患者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气化不利,水湿阻滞经脉而障碍发声,发为本病。

治以外散寒邪,内化水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宣肺气,温暖肾气,表里同治,确为治寒湿暴哑之的对良方。

(2)某男,教师,56岁。

两个月前突降大雪,穿衣很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

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

迭治3周乏效,求治于卢氏:身体壮实,刻下感觉疲倦,人有倦容,因为失音,以笔述症状: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

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紧。

分析: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由于突受其寒,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过服发汗药物,阳气更损,肺窍更加闭塞,而致声音暴哑。

病机核心就是少阴经脉凝闭而导致暴哑。

从舌脉、症状来看,认为是寒中太少二阴所致暴哑,治疗宜宣肺、温肾、暖脾,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75 g(先煎2小时去其麻,煎熟,煎透),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60 g。

1剂后,汗大出,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声音能够发出一点。

2剂后,头痛、项强、身痛、恶寒完全消失,声音恢复正常。

微微感到乏力,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 g,淫羊藿20 g,砂仁15 g。

2剂后体力完全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案因突然受寒而致暴哑,太阳表实,脉象沉紧,判为寒中太少二阴引发,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温阳、宣肺、暖脾,药精量重,疗效明确。

4、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盲医案案例(1)周某,男,43岁。

25天前因为救一落水儿童,全身湿尽。

回家后拥被而卧,一直没有温暖过来,导致彻夜不寐。

第二天醒来,双眼昏黑,失明,仅存光感。

伴有头痛,一身疼痛,恶寒。

眼科检查,双眼及眼底均没有问题,颅内检查也无异常。

治疗1周后,没有改善,拖到20多天,求治于卢氏:精神较差,面色欠红润,青白相间,气不足的一种面色。

全身有不灵活感觉,恶寒不明显。

两眼仅仅有光感,连手指都看不见。

舌淡而润,苔白腻,脉沉细,略紧。

认为虽然没有明显的寒证,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致暴盲。

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95 g。

1剂后,感觉身上汗出,微微有一点点汗,全身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身痛亦消失,两眼光感增强。

2剂后,能够数指,辨清1 m 以内的人形。

原方5剂后,视力恢复正常。

(卢崇汉治案)点评: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开窍于耳,其经脉穿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关系。

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阳气,重寒、大寒袭人往往长驱直入,直中三阴。

一旦伤及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及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伤及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是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细辛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还能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

所以此方具有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2)宋某,男,52岁,中医师。

患者自冬以来两眼视力骤降数日就诊,自述日前以冷水洗脚后当夜遗精,次日目盲不能睹物,曾自治方用驻景丸、丹栀逍遥散加味等中药治之,无效。

现症见:脘闷增剧,温温欲吐,面色苍黯,双手冰凉,测其视力,仅能数指,舌淡,苔灰滑,六脉皆弱。

证属脾肾阳虚,寒中太少二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5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干姜10 g,茯苓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尿畅,胃和目明而愈。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5、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急惊风医案案例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

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

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

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竟沉迷不乳,体若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辘辘,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

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

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 g,炮姜、半夏各6 g,北辛2 g,生麻茸2 g,茯苓10 g,甘草3 g。

频频喂服,1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

再剂病退七八。

去麻、辛,又服2剂后,诸症悉除。

(吴佩衡治案).6、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下肢痹证医案案例(1)刘某,男,36岁。

环跳穴处疼痛2个月不愈,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且艰于行动,脉沉细而紧,舌淡苔白腻。

此为风寒之邪袭入少阴,以祛风散寒温肾之品治之:制川乌、制草乌各30 g,附片90 g(以上3味,开水先煎透),麻黄9 g,细辛6 g,生姜9 g,独活15 g,甘草6 g。

上方仅服1剂,疼痛即减,知药已对症,守上方令其再服2剂,隔日1剂,先后共服3剂,疼痛全愈,唯觉腰膝酸软,脉细弦,为病后体虚,肝肾不足之象,拟下方令其常服:枸杞子、巴戟天各24 g,补骨脂15 g,益智仁12 g。

(李继昌治案)点评:此症环跳穴处疼痛,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李氏判为风寒袭入少阴,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乌、草乌、独活、甘草,药精量重,1剂痛减,3剂痊愈,手段不凡。

(2)李某,女,57岁,农民。

右膝关节肿痛数年,多方治疗时好时坏,近来有加剧之势。

现症见:右膝关节肿痛,发凉,白天行走困难,活动后肿胀加重,畏寒肢冷,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肾阳亏损,阴寒凝滞,关节经脉闭阻。

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熟地:生麻黄30 g,制附片60 g(先煎2小时),细辛10 g,熟地黄100 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同时用白芷细末100 g,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每天1~2次。

复诊:服药加外敷白芷粉,全身微微汗出,右膝关节疼痛大减,肿消,原方药再进3剂,以巩固效果。

(傅文录治案)原按:膝关节肿痛老人多见,一般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高年体弱,肾阳亏损,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

方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用熟地黄以调肾中阴阳,重用麻黄宣通凝滞,结合外用热敷,内外合治,加强了局部的温通作用,故而疗效显著。

点评:本案以白芷细末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可供借鉴。

(3)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

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