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
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
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
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
“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
“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刘某,男,30岁,农民。
2007年11月29日就诊。
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
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
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虚阳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
水煎服,每天1剂,6剂。
服药之后,体温慢慢控制在37.2?左右,精神转佳,食纳增进,化验白细胞降至正常,大为高兴,病人曾为白细胞升高苦恼不已。
原方有效,再进6剂。
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劳作之后,感觉又要发热,体温37?,畏寒肢冷减轻,体力增加,原想休息后再吃中药,现要求巩固治疗,前方再进6剂。
点评:长期发热,西医多在病原菌上找原因来用药,这是对抗疗法。
问题是细菌培养虽然发现了致病菌,可应用敏感抗生素后,体温及白细胞仍然不降,原因何在?关键在人体的抵抗力上,正气不足,驱邪能力下降,故而白细胞不降反升,中医对此显然看眼于调整病人正气,以人为本,这正是其优势所在。
《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阳气外越而发热,每因劳累加重,且一派阴寒表现,皆提示此热为阴证发热,系阴火,故而用回阳收纳之法,方用回阳饮加味,正气足而邪自退,阳回而热减,体力增加,白细胞恢复正常。
3(结核性发热——人参四逆汤加砂仁宋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半年,经X线胸片确诊为双肺结核,常规服抗结核药物2个多月,低热仍然不退。
现症见:每天下午低热37.5?,持续到下午6时左右可自行恢复,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夜晚盗汗,五心烦热,身体消瘦,纳差,便秘,溲黄,舌质淡边尖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阴阳两虚,虚阳外越。
治宜回阳化阴,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砂仁10g,红参1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低热已退,体温37?,自感精神大振,食欲增加,五心烦热消失,畏寒肢冷明显减轻,大便正常。
病重药轻,附子加到60g,他药不变。
再进3剂,以进行巩固。
患者服药后,半年来体温正常,纳食二便均正常。
近阶段由于操劳过度,自感旧病又要复发,要求再按第2次处方服用,又服3剂。
原按:结核性低烧,教材所论一般都是养阴清热大法。
早年笔者也是如此,但低热总是不退,百思不得其解。
看过《李可老中医经验专辑》以后,方知李可也是在套用成方无效的情况下,摸索出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而治,取得良效。
但笔者认为,这样治疗仍未抓住要害,近读《郑钦安医学三书》,顿开茅塞:下午低热多认为阴虚火旺,郑钦安却认为是阴盛格阳,不得下入潜藏,阳浮于外而发热。
今见病人一派阳虚阴盛之象,故从扶阳着手,应用四逆汤加人参再加砂仁,3剂而热降,6剂而正常,纳增神振,病愈半年无反复,从此病例中深悟扶阳治病之理。
4(低热——人参四逆汤李某,女,40岁,农民。
低热年余,每天上午7时开始发热,体温37.1?左右,下午14时以后达37.3-37.4?,活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
曾经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
现症见:气短懒言,体困乏力,不耐劳作,畏寒肢冷,喜热恶寒,口渴而饮水不多,大便偏干,舌淡水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虚阳上浮。
治宜温阳益气,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
3剂,每天1剂。
服药效果较佳,体温恢复正常,困乏明显改善,又服3剂巩固疗效。
随访月余,病情无反复。
点评:《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女性有经、带、胎、产之累,加之操劳过度,可致阳气耗损。
阳虚外浮,乃致发热,此系阴火,绝非阳热,病人一派阳虚阴盛表现可证。
治用回阳饮(四逆汤加人参)温阳益气,以补耗损之阳气,效如桴鼓。
傅氏应用回阳饮治疗妇女长期发热患者已有数十例之多,均取得良好效果。
5(胃胀——人参四逆汤加砂仁霍某,女,60岁,农民。
长期胃胀,经胃镜、B超、CT等检查,除发现有慢性胃炎外,未确诊他病,长期胃胀、胃满,服用中西药物数年,未见明显改善。
现症见:胃脘胀满,纳呆厌食,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同脾胃阳虚,升降失调,治宜温脾益胃,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l剂。
病人到家后,看到只有这么几样药,心里嘀咕能有效吗?因为她长期服药,都是中西药物”大包。
(岂知)服药之后,胃口大开,脘腹胀满消失大半,气力大增,精神转佳,数十年来未有之好转,大喜过望,要求再服10剂,以求彻底改善,巩固治疗。
点评:胃脘胀满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多从气滞着眼,施以行气、破气之法,然有效有不效者,即如本例“服用中西药物数年,未见明显改善”。
主要原因在于胀有虚实之分,实胀自有实证可辨,可予行气、破气之法;虚胀自有虚象,即如本例脉症一派虚寒表现。
虚则补之,若予行气、破气套方套药,则犯了“虚者虚之”之戒,是为医家大忌。
临床上虚胀并不少见,尤其屡治不效、病史已久者,误以实胀而误辨误治者多矣,岂可不慎。
《内经》云“脏寒生满病”,虚胀之证,多由脾胃虚寒引起,由于误治伤正,久病及肾,最终导致肾元亏损。
所以治从扶阳补肾下手,所谓“塞围塞用”,方选四逆汤加味,初服即见显效顺理成章,显示了郑钦安:“病有万端,治之但扶其夏元”理念的效力。
6(慢性胃炎——人参四逆汤加陈袁某,男,30岁,农民。
患有慢性胃炎数年,服用中西药物,情况时好时坏,一般都是开始有效,吃不了3天,就没什么效果了。
停药之后胃部难受,吗丁琳类药物已经吃过了量,副作用甚大,颇为苦恼。
现症见:胃胀,进食之后尤甚,喜温喜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每遇天冷或冬季加重,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属中焦阳虚,治宜温中行气,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白豆蔻30g,石菖蒲20g,甘松10g,肉桂1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感觉症状消减大半,自述几年也未见过这样好,胃胀不甚,纳食增进,体力也感到明显增加。
原方有效,再进6剂。
胃胀消失,畏寒肢冷有明显改善,精神较佳,为巩固疗效,再进6剂。
点评:此案与上案类似,郑钦安论治胀满,颇显火神派心法,引录如下:“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余意此病治法,宜缺一元之真火,敛已散之阳光,俾一元气复,运化不乖”(《医法圆通?胀满》)。
在此思路启发下,傅氏抓住一元真火,扶阳助脾,阳旺而中运,胀满自除。
7.消化不良——人参四逆汤加味李某,女,66岁,退休干部。
平素身体较差,近来什么都不敢吃,吃一口水果,立即拉肚子,腹痛腹泻,每天大便2-3次,吃一小块肉食,也会立即拉出来。
对多种抗生素过敏,药物也不敢吃,甚为苦恼。
现症见:身体消瘦,面部老年斑较多,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夏天炎热,犹穿多层衣服,外套小马夹,每天只吃点稀粥,舌淡胖色紫黯,脉沉弦细而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不能腐熟水谷,治宜回阳助阳,补肾益脾,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红参10g,炙甘草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之后,自感体力增加,食欲增进,腹泻显著好转(每天1次,大便成形。
原方有效,再进6剂。
三诊:已经什么都可以吃了,肉、水果吃后也不再拉肚子。
精神大振,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
3个月后遇见,述说一如常人。
点评:《伤寒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此例病人一派脾肾阳虚症侯。
尤重在脾阳亏损、不能腐熟水谷上,表明其脏有寒,与经文基本一致。
理当温之,仲景提出用四逆辈,不用理中汤,最具卓识。
太阴有寒,其本在肾,四逆汤补肾回阳以助后天,理中汤则专在后天,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脏有寒”之候,吴佩衡所谓“理中不中也,当以四逆汤补火生土”,确有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