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_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_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 Key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 retrofit; Sipsong Panna; new dwelling
1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凝聚 着历朝历代国人的智慧和才华。近一百年来, 学界 的诸多前辈曾先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民居 建筑进行 了 深 入系 统 的研 究, 成 果 卓 著, 专 著甚 多[ 1] 。
1) 平面功能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傣族
64
建筑科学
第 22 卷
人民的生活也日益丰富, 新民居平面功能划分呈向 细致化发展的趋势。与传统民居形式相比, 房间的 类型增多了, 设置了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 卫生间等功能房间。新民居底层一边设有客房, 以 作旅游接待之用; 另一边架空, 可以做一些家务、接 待亲朋好友, 部分取代了过去的前廊和展台的功能。 新民居的这些变化标志着傣族居民的日常活动场所 开始从楼上向楼下扩展。
众所周知, 民居是广大民众的居住建筑, 是依据 传统的建造方法, 使用当地的材料, 由当地居民自己 建造的建筑。因此, 民居的居住者和营建主体都是 广大民众,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民居更新离不开 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从更新实践参与主体来看, 有代表村民集体利 益的村民代表( 主要是村干部和党员同志) 和作为更 新改造主体的广大村民, 也有州建设局民居推广办 的同志和参与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 昆明理工大学 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等。在正式介入曼景法村民居
传统民居的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摸索。以下结合笔者在西双版纳参与曼景法 村寨更新实践的体会, 通过几个方面的总结来说明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的更新过程。 3 1 更新实践的介入
2004 年 9 月笔者从西双 版纳州建设局获 悉曼 景法傣族村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更新, 这是个令 人振奋的消息, 在此之前笔者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设 计, 虽然在版纳州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也 仅仅建造了少量的实验性民居, 还没有能够得到大 规模的推广应用。如果这一次能够参与进来的话, 不仅可以增强新民居的示范作用, 而且将为民居研 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更新改造前的曼景法村与目前版纳地区其它傣 族寨子一样, 存在用砖柱作支撑的木楼、砖混结构平 房等。由于村民倚赖生存的大量田地被征用, 未来 主要的经济收入依靠种植橡胶树割胶获得。因此村 民们希望通过村寨的更新改造, 提升品位, 建设成有 傣族特色的现代化村寨,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生活环 境, 另一方面发展村寨旅游业, 拓宽经济收入渠道。
[ 中图分类号] TU241. 5
[ 文献标识码] A
Reasonable Retrofit Way for Traditional Dw ellings
Taking the Retrof it Pract ice of Dai Dwellings in Manjingfa Village in SipSong Panna as an Example
图 4 IMS 体系大柱网垫块式拼板技术
图 3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
3 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 传统傣族民居是干栏式建筑, 主体结构以穿斗
式联结为主, 辅以捆绑式联结, 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材 或木材, 屋面覆盖草排。解放以后傣族民居主要以 木材为建筑材料, 近些年来, 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 荒, 西双版纳森林面积急剧下降, 这就使得传统民居 的用材来源日趋紧张, 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 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 3] 。
[ 摘 要] 传统傣族民居更新, 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炼传统技术的基础 上, 结 合现代材料 和技术, 创造适应 现代生活
的傣族新民居。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西双版纳傣族 民居更新实践进行了 简要总结, 提出了 在传统民居 更新中应 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更新; 西双版纳; 新民居
屋顶材料采用新 型瓦材, 防水、防火、防虫、防 腐。屋架采用钢结构或钢木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旧 木材, 以降低房屋造价、减轻住户经济负担, 同时便 于村民参与自建和屋顶形式的灵活多样化。
尽管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诸多优点, 但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要求村民都选用这种结构, 而 是给其自由选择 的权力。2005 年 1 月开工的 第一 批示范户中只有 4 户采用装配式结构, 另有 8 户采 用砖混结构或者现浇框架结构。第一批工程主体结 构完工后, 广大村民认为新结构体系比砖混结构好, 所以后续建设的 27 户都自愿选择装配式结构。
为保持传统民居的干栏式建筑架空通透特点, 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就成为必然。结 合以往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试验性研究成果, 决定曼 景法村新民居主体结构仍然采用整体预应力装配式 ( IMS) 体系新技术。IMS 体系起源于南斯拉夫, 是我 国建设部! 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只有两种 基本构件: 柱和楼板。体系的基本原理是用后张拉 法将楼板和柱连接起来, 在板和柱之间形成预应力 摩擦节点, 楼板的垂直荷载靠四角摩擦力传给柱子,
H U Hai hong 1, 2 , BAI Wen f eng 1
( 1. Institute of Green Vernacular Build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650224, Yunnan, China; 2. Dep artment of Architecture, H uaiy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 H uai an 223001, Jiangsu, China)
第 22 卷第 6A 期 2006 年 12 月
[ 文章编号] 1002 8528( 2006) 06A 61 04
建筑科学
BUILDING SCIENCE
Vol 22, No 6A Dec. 2006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胡海洪1, 2 , 柏文峰1
( 1. 昆明理工大学 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 云南 昆 明 650224; 2.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系, 江苏 淮安 223001)
屋顶形式为歇山式, 坡度较陡, 重檐居多, 屋面 交错组合, 外形轮廓丰富, 见图 2。
图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 居平面图
图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木楼
2 2 傣族民居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
不断增加, 傣族民居的新建和改建愈来愈多; 由于保 护森林, 禁伐木材, 傣族居民的传统建盖模式受到了 影响, 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 傣族村寨出现了大量砖 柱木楼, 甚至不少! 汉式∀平顶民居建筑, 完全失去了 地方传统特色。因此, 研究并推广傣族新民居, 引导 傣族群众提高居住质量, 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代替 木材, 对保护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 继承和发展傣族
传统傣族居住的! 竹楼∀ 平面形式接近于方形, 自楼梯拾级而上, 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 是一多 功能( 家务、休憩、交往、 望) 的前导空间, 有良好的 采光、通风和视野。与前廊纵向连接的! 展∀, 是供日
62
建筑科学
第 22 卷
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 既实用, 又有很强的 装饰性, 是干栏民居形式必有的空间语言符号。与 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并列两间, 左卧室, 右堂屋。堂屋中设火塘, 是起居、会客或客 人留宿处, 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 席地而坐, 由长及幼, 自里向外顺序排列。前廊、堂 屋、卧室三者有门连通, 构成纵向并列, 空间上由开 敞到封闭, 见图 1。
[ Abstrac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Dai house is based on two important factors, one i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other is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Sipsong Panna Dai dwelling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is issue.
2004 年 10 月研究所一行人前往西双版纳对傣 族传统民居及村寨进行调研, 同时带上了所做的曼 景法村新民居草图, 希望能与村 民作初步的探 讨。 到达西双版纳以后, 与州建设局的同志、村干部及村 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对曼景法村寨的改造更 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此,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 土建筑研究所正式介入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工作。 3 2 参与模式
见图 4。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具有 良好的抗震能力, 适应变形的能力强; & 自重轻、材 料省; ∋ 无梁、无柱帽, 属板柱结构, 层高可降低, 平 面可根据用户自己的要求自由隔断; (耐火性好, 耐 久性好, 防腐、防潮能力强; ) 截面尺寸为 250mm ∗ 250mm( 传统木柱 为 220mm ∗ 220mm) ; +施工 速度 快, 现场用工少, 水电用量少[4] 。
长期以来, 有关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 直困扰着国民。大量专家学者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 赞叹的同时, 往往希望保护这些民居, 但是对于大多 数的民居居住者而言, 却是急待改善和改造自己的 居住环境。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 传统民居的改
[ 收稿日期] 2006 07 17 [ 一次修回] 2006 07 24 [ 二次修回] 2006 08 24 [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2002NG21) , 国家自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