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3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图四 沧源岩画的村落图
图五 沧源岩画的树居与干栏建筑图
傣族干栏式建筑在青铜模型中也有记载。在中国的汉朝时期,东南亚出现了 三种青铜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云南滇池地区的石寨山文化。这些铜模型就清晰地 记载了干栏式建筑的形式及一些文化花纹。如制于西汉时期的贮贝器。
图六 青铜房屋模型
二、傣族建筑的发展
傣族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对建筑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傣族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他们住房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自上座部南传佛教的教义广泛被傣族人民所接受,成为傣族世界观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并和傣族社会的封建政治体系紧密结合互相影响,西双版纳和景洪 的中心佛寺与傣族贵族的住房采用同样的特殊结构来表现他们在社会秩序和体 系中的特殊地位。在傣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但是中心佛寺与村 寨佛寺,就像贵族的住房与村民的住房一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东南亚佛寺建筑技术的传进并被傣族和中心佛寺最先采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慢慢的渗透到民间被村寨民居和佛寺采用。这些变化伴随着与结构相联系的建筑 的象征意义的转变,然而,这些转变的直接联系是小乘佛教在当时傣族社会的传 播。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一、傣族民居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傣族民居在历史上一直受汉文化和东南亚各国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它 的发展变化有显示出自己清晰的脉络,整个发展过程处在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其建筑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少数分布于其他地方。与傣族同族的少数民族也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 境内,许多学者认为,云南是傣族及其他泰族的老家。
教对傣族社会生活及建筑形成也产生
了深远影响。
图一 德宏勐焕大金塔
在德宏潞西市的勐焕大金塔是目前亚洲小乘佛教最大的佛塔(如图一),
座落在潞西市东南部海拔一千零七十九点六米的雷牙让山顶。传说“释加牟尼” 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时曾生活于此地,佛涅磐后数百年,佛教弟子 “召罕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1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干栏式建筑历来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使用最普遍的建筑形 式。从历代的记载资料上可以看出,古代傣族喜欢架空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能 有以下原因:
a、防止野兽和有毒植物的侵袭。 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是森林密集,野生动植物繁多的地 方。为防止野兽和有毒植物的侵袭,他们将庇护所修建于树上,也就是树居,这 种树居逐渐发展为干栏建筑。傣族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讲述一个傣族王子在 森林中打猎迷了路,他因此只能在森林中的一个草棚过夜。在他睡着的时候被蛇 咬了一口,这一经历促使他回到家建造了第一幢底层架空的竹楼。 b、抵御洪水和地面的湿气。 西双版纳和德宏都处于低纬度、降雨量丰富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分为明显的 干湿季,德宏的平均降雨量为 1600 毫米,西双版纳为 1209.3 毫米。因此,这里 河流纵横,每到雨季便有洪水泛滥的危险。而恰好傣族是一个喜欢在水边居住的 民族,尤其是瑞丽的水傣。将房屋升离地面不仅在雨季可以防潮,并且在炎热的 气候中有利于楼下的通风。傣族的干栏式民居是最适合当时傣族人民居住的建 筑。 在版纳由于多余的气候,不仅房屋离开地面,而且蔬菜也种植在架起的竹床 上。在勐腊,人们喜欢将葱、蒜和辣椒种在院里的竹床上,下雨了可以用薄膜盖 起,既方面用时摘采,同时还防止家畜践踏。 c、第三个原因就如《白夷传》所述,将粮仓建离地面可以防止田鼠的咬噬。
(一)、云南干栏式住宅的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越人居住于干栏式住宅上,干栏式住宅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历史上长江两岸及其南部地区都建造干栏式建筑。但在中国南部,特别是云南, 以及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干栏式建筑依然流行至今。要确定傣族民居的早期模 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云南发现的史前的建筑遗迹都没有证据说明它们就是 傣族干栏式的前身,但却显示了云南早期干栏式建筑的情况。
图十二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在过去贵族与村民的住宅是很有区别的,除了屋架不同以外,其中另一个重 要的区别前者的柱子是立在石柱上的,村民住宅的柱子是直接插到地下的。在傣 族封建法规中规定村寨的民居不能使用石柱基础。这一结构可以防止柱子底部受 潮侵蚀。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傣族地区,这种建筑特点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6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二)、汉族建筑技术对傣族建筑的影响
傣族建筑的发展一直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在历史文献中我们虽不能找到很 多的参考资料。但是,大约在十世纪的时候,汉族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抬梁式 和穿斗式已经在南诏得到广泛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的建筑技术通过南诏 传到了傣族地区,首先被用 于中心佛寺和贵族的住房 上。汉族建筑的影响可以从 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傣 族佛寺的屋架和汉族建筑 的抬梁式非常相似;第二 是,很多汉族建筑构造被用 在傣佛寺中,比如建于 1598 年的曼广佛寺,是现存的最 早在其柱顶使用了斗拱的 傣族佛寺。
图三 勐泐大佛寺 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或者叫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印度, 途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最后传到了中国南部的傣族地区。 佛教的传入对傣族的语言和文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傣族建 筑的发展形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2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图八 青铜建筑组合模型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5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从这幢青铜房屋模型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滇人已经 能够建造这种复杂的建筑组合群体了。在傣族地区我们并没有见到过这种组合群 体,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傣族民居舍屋上所用的多层屋顶形式是很常见的。在这 些青铜模型中我们找到了今天傣族民居的影子,建筑结构也和傣族地区的干栏式 建筑很相似,它们表现出的明显的特点是,楼面架空和多重屋顶,至今仍能在傣 族民居中看到。
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为“召罕大”有个修练的好环境, 野草和荆棘全部让开,故称为雷牙让山,意为野草让开的地方,尔后在此山建一 佛塔,自古以来是人们公认的佛教圣地之一。原雷牙让山佛塔毁于公元一九四二 年抗日战争,潞西市勐焕大金塔毁于公元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为满足广大信教 群众的愿望,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经 济与旅游业的必发展决定合为一体重 建,定名为勐焕大金塔,塔高 76 米,基 座直径 50 米,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于 公 元 二 00 四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举 行 “ 净 土”仪式并破土动工。二 00 七年五月一 日举行开光加晃大典。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4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图七 青铜房屋模型 从以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明显的干栏式建筑,图四建筑屋顶的板条似 乎显示出地位不如图三有加工过的板条的建筑重要,但可以看出两个建筑的基础 结构都是相同的。 下面这幅图是制于西汉时期人物屋宇铜饰,这是一组干栏式建筑,有几幢房 屋和平台组成,其主要部分是一平台,平台约与人高相当,四周有柱子支撑于地 上,平台上建有一幢舍屋。这一设屋是整个建筑群体中体型最大的,其屋顶由立 柱支撑,呈人字形坡屋顶,屋面富有瓦片,两面屋脊山尖挑出,形成脊长椽短的 形式。
图二 傣族人民参加开光大典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 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就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纪念
爱妃同时弘扬佛法。据史料记载:“景飘 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 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 活动的重要场所。 如图所示,大佛寺犹 如一座华丽的宫殿坐落在西双版纳的热 带雨林,佛光普照,传达着南传上座佛 教的神韵。
示。
图十一 斜梁屋架示意图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8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这种结构在很多方面与汉建筑的穿斗式很相似,但椽子的使用方式是它 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傣族民居椽子向外暴露在檩条上是因为傣族使用的是特 殊的挂瓦。
(四)、村寨民居和贵族民居的发展
在傣族社会里,一幢住房建筑里使用的柱子的数目代表了房主的社会地位。 有时候,密集的柱子甚至会导致空间使用的问题。比如宣慰府祗的客厅面积仅为 30 平方米,却有 14 根柱子。当叉手式向斜梁式转化时,房屋中轴线上的一些柱 子消失了。从村寨民居引进了斜梁式以后,三角屋架支撑了屋顶的重量,所以, 中轴线上的柱子除了两根主柱,其他的都被取消了。新技术的引进在另一方面也 影响了傣族民居,过去民居的柱子从地面延伸到屋顶贯穿整个结构,支撑着楼面 和屋顶的重量。在 17 世纪时的傣族民居则转变为屋脊有支撑在楼面上的短柱承 重,这样的改变减少了楼面上的柱子,所以楼下的柱子比楼面柱子多得多 (如图 十二)。这种柱子的变化与傣族对他们的原始宗教和佛教的态度的转变是有联系。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泐和德宏的傣那是广为人知的,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文 献中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前进,早至 16 世纪到十七 世纪中期,德宏的土司逐渐汉化,云南政府为当地“改土归流”做了很多准备。 这些政策使德宏的经济发展逐渐与西双版纳区别开来,这些不一样的文化经历也 反映到了傣族建筑文化上。西双版纳和德宏虽然处于同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中,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和与内地 文化交流的不同,在这两个地区的建筑也 最终发展成为两种各有特色的形式,西双 版纳的民居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风格,变化 较小,而德宏民居则不断更新演进,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与传统相异的 新形式。除了内地汉文化的影响以外,佛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9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五)、傣族民居的住宅选址及空间关系
随着历史的演变,尊重大自然的秩序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西双版纳和德 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傣族民居形式。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 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 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 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 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 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 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 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 室干燥凉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