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教育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更为重要。

在听了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的讲座后,我深深感到:全面而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认真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后,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忌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漠视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除了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外,还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本,缺少了“本”,任何道德的说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不能说,感想谈的漫天飞,经典名句信手拈来,满纸都是错别字的现象,就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成功了。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一班70多个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家教背景亦是如此,但是,如此大的班容量和千人千性的现状,全要在2个月内学完本学期的语文课本,人人认识和掌握本学期的字词、语法是不容人乐观的。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绝不能只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轻视“知识传授”和“优中差生均衡发展”。

我想,只有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语文才是真语文。

二、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漠视教师“主导”
当“满堂灌”越来越遭受到语文专家的唾弃的时候,新语文、新课堂、新理念又开始倡导学生本体的回归。

诚然,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只能当作冷冰冰的容器被动的接纳,没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也就无从谈起。

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语文课堂也真正在向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的方向上发展。

但是,今天的语文课堂用所谓的学习“主体性”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

语文课堂又出现了一幕:语文教师由以前的“全包办”变作如今的“无作为”。

教师的角色异化为:
第一:文本解读的旁观者。

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过多的强加给学生教参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

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却三缄其口,做好了倾听的姿态,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体验。

任凭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平台上跳来跳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们的教师只是放下了架子,认真倾听,力求平等,却缺失了对话。

第二:课堂评价的失语者。

教师课堂中精彩的评价语,既有对学生认识的纠正,也有对学生的激励,还有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思想的风帆,又是学生思维的火把。

它慰藉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

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更多的是导语和总结的朗诵者。

一节课中,评价语言只有“好”“很好”,教师单一的赞美声不绝于耳,评价语显得苍白无力。

教学过程没有碰撞,没有争论,没有交流,没有微澜。

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学生也不清楚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我们也看不到教师引导与点拨的睿智和机敏。

第三:合作探究的缺席者。

新课程强调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一节课由于学生的自主,缺少教师的调控,而成为“放羊”课。

小组成员参与的面怎样,学生思维的度怎样,活动的有效性怎样,暴露出的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值得在班里弘扬的见解,当教师冷眼旁观的时候,小组活动也只能是挂着新课程的羊头,卖着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狗肉。

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尊重学生,但不忽视教师。

真正的互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诚的生命的交流与融合。

课堂里不能没有教师俯下身子,融入学生的身
子,也不能没有教师的声音。

三、忌过分强调合作探究,漠视独立思考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惊讶的发现:有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课时老师依然要小组讨论交流,似乎不合作、不交流就不是好课,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因而,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似乎在合作与交流中,在热闹与喧嚣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不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就缺少含金量。

只是一味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轻松愉快而营造“发言很热闹”的气氛,学生仍然是虚假的主体。

另外,学生之间彼此倾听,彼此思维碰撞,才能对许多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只是一味的强调课堂的热闹,学生所学的知识必将是浅薄的。

可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言,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倾听。

而倾听也需要安静的氛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静一点,再静一点。

四、忌注重教学形式而漠视教学内容
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朗诵、表演、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

假自主、假合作的学习方式充斥课堂。

不能否认得体恰当的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

现在的语文教学又走向了一个极端: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

语文课堂中掌声不断,音乐不断。

一节语文课,花里呼哨,学生上得很有兴趣,但更多的是陶醉在音乐里,沉浸在视听冲击中,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道消失了。

陈钟梁先生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内容决定形式,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教学内容更容易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而不是教学方法。

我们呼唤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充实目前浮躁、肤浅的语文课堂。

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完善。

我们更需站在弘扬祖国语言文化、为学生生命奠基的高度上做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让学生均衡发展而不是优差两级分化更为严重,力争让尖生更尖,优生更优,中等生向优秀进军,后进生更上一层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