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镜0.2um电镜0.2nm上皮组织(一)结构特征1. 细胞排列紧密;2. 细胞外基质少;3. 细胞具有极性4. 无血管分布有神经末梢5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被覆上皮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2.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甲状腺与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输卵管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的腔面5.复层扁平上皮分布: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层;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道的腔面7. 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1.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吸收功能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 紧密连接2. 中间连接3. 桥粒4. 缝隙连接(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 基膜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功能:支持、连接、固着上皮细胞;引导上皮增殖和分化;是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
2. 质膜内褶3. 半桥粒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细胞外基质= 无定形基质+ 纤维+ 组织液)无极性,细胞散在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功能: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的功能分类:●固有结缔组织●软骨和骨●血液和淋巴一、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纤维少,基质多分布广泛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修复(一)细胞1. 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2. 巨噬细胞3.浆细胞4. 肥大细胞5. 脂肪细胞6.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7. 白细胞(二)纤维1.胶原纤维2. 弹性纤维3. 网状纤维(三)基质1.蛋白聚糖2. 结构性糖蛋白3. 组织液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骨密质的结构单位,长骨中起支持作用之主要结构内、外环骨板之间,长圆柱状同心圆状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血液血浆(55%)血细胞(45%)血清: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血细胞分类与正常值:红细胞:男性:4.2×1012 ~5.5 ×1012 /L女性:3.5×1012 ~5.0 ×1012 /L血红蛋白:男性:120 ~150g/L女性:110 ~140g/L白细胞: 4.0×109 ~10 ×109 /L中性粒细胞50 ~70% 嗜酸性粒细胞0.5 ~3% 嗜碱性粒细胞0 ~1%淋巴细胞20 ~30% 单核细胞 3 ~8% 血小板100×109 ~300×109 /L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 ~ 1.5%未完全成熟的新生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有残留核糖体,少量线粒体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特点:1具有很强的分裂潜能2具有多向分化能力3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股单位肌纤维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肌纤维的结构特点:细胞浆中含有大量的肌丝。
肌纤维的功能特点:能够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
肌组织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其中骨骼肌和心肌均有明显的横纹,属横纹肌。
肌细胞:肌纤维,细胞膜:肌膜,细胞质:肌浆,滑面内质网:肌浆网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结构基础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状肌原纤维行走的互相吻合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垂直,位于明带与暗带交界处作用:迅速传导兴奋肌浆网又称纵小管或肌质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两个横小管之间。
作用:浓缩贮存释放钙离子三联体: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使肌浆网贮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其中神经元的突起细长如纤维,故叫神经纤维。
其主要功能是对冲动发生传导。
传导的过程是以生物电信号的形式进行。
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尼氏体:结构: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结构:具有强嗜碱性。
功能: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二)分类:1.化学性突触: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为媒介传导冲动。
2.电突触:缝隙连接。
(三)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分三部分。
1.突触前成分:常为轴突终末,含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前膜增厚,有致密物质附着;常含有线粒体、微丝、微管等。
2.突触缝隙:15~30nm3.突触后成分:常为树突或胞体;突触后膜增厚,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四)功能:单向传导神经冲动。
冲动---突触前膜---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缝隙---递质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后膜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胶质各细胞功能(一)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有支持,修复,绝缘作用;突起形成胶质界膜,参与构成血脑屏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及功能;形成胶质瘢痕,填补缺损;2.少突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绕轴突、形成绝缘的髓鞘结构、协助神经电信号的跳跃式高效传递,维持和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3.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底部可有长的突起,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1.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参与轴突再生,形成髓鞘。
2.卫星细胞: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
毛细血管在电镜下的分类:1. 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
2. 有孔毛细血管分布于肾血管球,胃肠粘膜,内分泌腺(甲状腺)。
3. 血窦分布于肝脏、脾、骨髓,内分泌腺(肾上腺,脑垂体)。
中动脉:管壁由内向外分三层。
1. 内膜:①内皮:②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③内弹性膜:弹性蛋白组成,有窗孔,切片上呈亮红色,波纹状。
2. 中膜:①10~40层环行平滑肌(肌性动脉);②无成纤维细胞,基质和纤维来自平滑肌细胞。
3. 外膜:①结缔组织,比中膜稍薄或厚度相近;②含有营养血管。
小动脉:①直径<1mm(外周阻力血管);②中膜含几层平滑肌(肌性动脉);③内弹性膜逐渐消失。
大动脉1. 内膜的内皮下层厚,内弹性膜多层;2. 中膜还有40~70层弹性膜(弹性动脉);3. 外膜薄。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的库普弗细胞,肺的尘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以及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胸腺细胞:胸腺内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T细胞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
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血-胸腺屏障: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淋巴结1.结构:被膜,小梁(构成粗支架),门部,实质【皮质(外周),髓质(中央)】(1)皮质浅层皮质(B区):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副皮质区(深层皮质)(T区):弥散淋巴组织,含T、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少量B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皮质淋巴窦:被膜下窦,小梁周窦(窦壁:内皮细胞、网状纤维、一层扁平网状细胞;窦腔:星状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淋巴液)(2)髓质:髓索:浆细胞、B、巨噬细胞髓窦:巨噬细胞多(3)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髓窦→输出淋巴管脾的结构:被膜、白髓、红髓1被膜(DCT)→小梁→粗支架2实质:(1)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厚层弥散淋巴组织,大量T+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淋巴小结:B*边缘区:T、B、巨噬细胞、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2)红髓:脾索:B、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大量血细胞脾血窦:纵切面-一层平行的长杆状内皮细胞、不完整基膜、环行网状纤维。
横切面-内皮细胞沿血窦壁排列,核突入管腔,细胞间有间隙。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1)含氮激素分泌细胞: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等含氮激素(2)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1.球状带2.束状带3.网状带功能:分泌由数种类固醇混合而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腺垂体各细胞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由内向外分四层(口腔、咽除外)(一)粘膜:1.上皮:复扁-口腔、咽、食管、肛门单柱-胃、小肠、大肠2.固有层:LCT,含丰富Cap.、毛细淋巴管、腺体、淋巴组织3.粘膜肌层:平滑肌(二)粘膜下层:CT,可有腺体(食管腺、十二指肠腺)和淋巴组织皱襞: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腔内突出(食管、胃、小肠)(三)肌层:骨骼肌-食管上段、肛门平滑肌-内环、外纵(四)外膜:纤维膜(CT)-食管、大肠末段浆膜(CT+间皮)-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胃底腺各细胞作用:组成:主C、壁C、颈粘液C、内分泌C、干C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和合成盐酸(使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分泌内因子(促进骨髓红细胞生成)干细胞:分化为胃底腺的其他细胞颈粘液细胞:分泌含酸性粘多糖的可溶性酸性粘液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对消化管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小肠绒毛: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叫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的作用是可增大小肠吸收的面积近600倍,也起到过滤物质的作用。
胰岛,特点:内分泌细胞团索状排列,有孔毛细血管丰富。
1.A细胞:20%,周边部,作用:分泌高血糖素2.B细胞:70%,中央部,作用:分泌胰岛素3.D细胞:5%,周边,作用:分泌生长抑素4.PP细胞:少,周边,作用: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胆囊收缩和胰液分泌。
肝小叶:肝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为多角棱柱体,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周围是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有肝板网、肝血窦网、胆小管网肝血窦①结构功能:肝板间,连成网,腔大不规则,内皮有间隙、大量窗孔(筛板样,无隔膜)、无基膜,有利血浆过滤②NK细胞(肝内大颗粒淋巴C):含较多溶酶体,抗病毒和肿瘤③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细胞:大,不规则形,表面有皱褶、微绒毛、小球状突起,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多,强大吞噬功能,监视肿瘤等。
窦周隙①结构功能:内皮与肝细胞间(宽0.4μm),充满血浆,肝C血窦面有Mv,肝C物质交换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