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及对策研究学生姓名 胡琰欣 学 号 2007103116 指导教师 王满仓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金融 年 级 2007级教务处制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本论文对本人和其他人的作品的使用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在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范围之内。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论文或相关材料。
如所声明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与西北大学、导师及相关机构和人士无关。
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或法律诉讼,由本人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
学校根据情节轻重及学籍管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理。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及对策研究摘要:自2005年中国第四次汇改,从“向市场过度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国和日本开始不断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
进入2010年,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
尤其是美国,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最近,该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
本文从此问题的背景入手,随后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及前人的相关文献研究,弄清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以及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再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及近年来中美贸易额等的数据分析及理论分析,得出当前情况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利与弊。
权衡利弊后,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对外贸易;国际收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MB Exchange Rat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political adviceAbstract: Since the Fourth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in 2005, changing it from "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to " the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basing market with reference to 'a basket' currenci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began to raise the issue of RMB exchange rate. In 2010, many foreign counties call for the going up of RMB exchange rate,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Barack Obama represented the U.S. government raised the issue of RMB exchange rate on many occasions, pressing the RMB exchange rate going up. Recently,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is intensified.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background , then analyses the theories of exchange rate of BMB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xplaining the reasons which influence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hange of exchange rate. At last, it explains how the going up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BMB influence the interest of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compar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gives political advice.Key words: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Foreign Trade ;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一、引言自2005年中国第四次汇该改,从“向市场过度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国和日本开始不断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
进入2010年,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
尤其是美国,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2010年4月,美国推迟了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的决议,但奥巴马政府面临国内民众强烈不满的巨大压力。
到6月中旬,期间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时而缓和时而强硬。
在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美国财长盖特纳回答记者问时三次提出,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问题,他相信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正确的决定,并称美国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新的或者不同的表态。
盖特纳的缓和态度和体现出来的对中国决定自身事务的尊重与之前美国媒体对人民币升值问题大肆渲染有些不符,并且在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人民币汇率也并未成为焦点。
当人们以为美国施压已经过去时,时隔不久,2010年6月11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却卷土重来,盖特纳严词指出人民币升值对于世界经济贸易非常重要,强烈要求人民币汇率变动。
这是近期美国又一次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表明态度,并且措辞严厉。
究其原因,首先是美国4月的经济数据公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3月的169亿美元升至193.1亿美元。
而中国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增幅高达48.5%。
这又一次触痛了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神经。
其次是今年11月国会很多议员将面临中期选举,议员在人民币问题上大做文章,向美国民众显示正向中国政府施压,有助于得到民众的支持,在选举中拉到更多选票。
2010年6月26日,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在多伦多召开,喧嚣已久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美国政府再次敦促人民币升值。
日本在20世纪八十年代遇到和中国类似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贸易和财政大幅双赤字,对外贸易赤字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8%。
而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盈余却急剧增加,1984年对美国的贸易盈余高达330.8亿美元。
为了减少贸易赤字,像今天对中国的态度一样,美国对日元升值施压,以遏制日本出口。
1985年9月美、日、英、德、法5国签署“广场协议”,决定改变对美元过高估值的情况,大量抛售美元。
从此,美元持续贬值,而日元迅速升值。
日本为了防止出口受到遏制导致经济增长受损,不断下调利率,目的是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但事与愿违,利率的下调使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日本国内出现大量经济泡沫,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从此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期。
鉴于中国面临的空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笔者认为应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与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关系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在人民币汇率方面实行的政策提出适当建议。
二、文献综述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确定及其变动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前人已有很多研究。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
①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购买力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性因素。
因为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货币各自在其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由此,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而货币购买力又决定对内价值。
打个比方,假如在中国,一元人民币能买两个包子,而在美国,一美元能买14个包子,则美元购买力远远强过人民币购买力,也就是说美元的对内价值高,于是美元的对外价值也高于人民币,这里的对外价值即表现为汇率。
[2]在自由竞争市场上,如果忽略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国家应该是相同的。
还用上面的例子,如果该理论成立,那么,假如在美国买包子也是用人民币,那么,在中国,一个包子0.5元,在美国,一个包子也应该是0.5元。
但是,在美国用的是美元,一个包子1/14美元。
设一美元等于x元人民币。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1/14 * x =0.5,解得x=7,即一美元相当于七元人民币。
汇率就这么出来了。
[3]陈雨露(2000)指出,除了基础性因素外,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包括两方面。
一是制度因素和政府干预;二是经济基本面波动的影响。
[10]以人民币为例。
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制度正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浮动汇率演进。
汇率波动性增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逐步代替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影响汇率的涨跌。
再看经济因素,贸易收支首当其冲。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持续贸易顺差,使美元外汇不断流进中国,而外汇流出的少,中国外汇储备逐年上涨,外汇供给增加,从而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
利率变化也与汇率变化密切相关,当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引起资本流入,对本币需求增大,本币升值。
若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贬值。
①购买力平价理论引自百度百科关于汇率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陈雨露(2000)提出,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先看汇率与对外贸易量的关系。
若本币贬值,对出口会产生两种影响:第一,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扩大,出口量上升;第二,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不变,出口商获取外币收入后,兑换成本币的数量增多,出口利润增大。
这种情况下,贬值对出口量影响不大。
[10]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A.P.勒纳揭示了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
虽然本币贬值会扩大贸易量(前述第一种情况下),却不一定改善贸易收支,反而有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要考虑进出口需求弹性。
只有当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一,本币贬值才会改善贸易逆差。
[1]〔美〕保罗·克鲁格曼、袤瑞斯·奥伯斯法尔德(1861)在《国际经济学》中提出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制约,即“J曲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