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编、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模块一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认知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及其思维的发展。

【讲授内容】第一节认知的概述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教学难点:早期认知基础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教学时数】4学时【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者人类的文明……第一节认知的概述➢认知即是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

(对于我的认知)➢认知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而且包括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当前最富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传统的评估常常导致我们低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婴儿期和学前期的能力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一般认为,新生儿和婴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感觉器官极不完善,然而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非凡的能力。

一、视觉视觉是婴儿所以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的运用研究查看环境,收集信息。

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之快,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一)视觉集中从婴儿双眼结构来看,婴儿的视网膜、杆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发展的很好,不存在明显盲区。

新生儿最初2~3周内眼肌协调能力差,双眼协调比较困难,难以形成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时间集中在物体上在婴儿2岁时,视觉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可以追随缓慢物体的水平运动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

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如天上的飞机。

新生儿视野比成人狭窄。

0~5岁的婴儿,其视野在中心线左右250~300内,视线上下为10度。

焦距为17厘米(二)视敏度新生儿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觉对象进行有效聚焦,其视敏度比成人差,一般只有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三)颜色视觉婴儿自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四岁起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相联系五岁是儿童颜色视觉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二、听觉在妊娠20周的胎儿以及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可对声音刺激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28周既表现出惊跳反射——可作为新生儿听觉的预测指标。

听觉敏度:13岁以前儿童听力均差于成人,听力最好的时期:14~19岁,偏好低频声音。

听觉定位:U行发展,出生5分钟既表现出听觉定位,2~3月消失,4~5再次出现。

听觉偏好:偏好女性是嗓音,尤其是母亲的嗓音。

鼓励母亲与自己交谈、提供更多的关注和爱,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

听觉辨别:2-3个月的婴儿即具有精细的听觉分辨能力。

这种辨别能力若能得到持续的强化,即可保持,而不常使用就会消退。

婴儿对声音的回应,有助于他们对环境作视觉性、触觉性的探索,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三、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实验一:注视箱实验二:偏爱物测验结果显示:婴儿的视知觉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这一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重要结论:运动物体能婴儿的注视。

其意义在于:A、可以使个体确认环境的安全程度(物体的运动往往与获得食物和逃避危险等因素有关;B、可以使个体准确的认识外部事物。

因而具有生物学和认识论上的双重意义。

轮廓的对比度:研究者发现,不管是早期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较大一点之后对人脸的形象,婴儿更多的去注视哪些保持稳定的不便特征——图形的边缘。

这一特性在儿童的形状知觉发展中要持续好多年,有报道称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一发现对如何指导儿童的学习,如识字教学、算术运算中符号的辨认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适中差异假设:随着年龄的增加,婴儿对刺激物复杂性的偏好也随之增加。

婴儿更倾向于“中等复杂程度”的视觉刺激物。

所谓中等复杂程度,即刺激物对婴儿来说,一部分是熟悉的,又有一部分是陌生的。

这就是“适中差异假设”。

——儿童的认知结构总是倾向于接纳中等复杂程度的学习材料。

四、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即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为三维图像的能力视崖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经典的视崖实验装置,并通过这一实验证明:6个月的儿童便具有了深度知觉。

通过其他研究指标,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发现婴儿的深度知觉。

如:心率测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测试。

五、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3岁:上下4岁: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到11-12岁,左右的概念才比较清楚。

近来的实验又证明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已有所提前,6-7岁是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8-9岁已有75%的儿童比较准确二灵活的掌握了左右概念。

六、多通道感觉(一)视觉-听觉联合斯佩尔斯设计的视听联系实验装置:婴儿对面的屏幕上有两种说话的人脸,一张脸的口型与扬声器播出的话语同步,另一张脸的口型不同。

研究发现,3-4个月的婴儿即能将成人口型和运动节奏与听到的说话声音相对应,5-7个月的婴儿能将听到的高兴或愤怒的声音与看到的说话者的适当面部表情相联系。

结果表明:婴儿具有利用时间同步性将视觉和听觉联系的能力。

(二)视觉-触觉联合实验设计:A 组:吮吸光滑奶嘴 更多注视光滑奶嘴B 组:吮吸表面有颗粒状奶嘴 更多注视表面有颗粒状奶嘴(三)视觉-动觉联合——来自于新生儿的模仿行为 总之,婴儿通过多感觉通道组合信息的能力是很强的。

七、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二者在儿童头一年的下半年以一种近似恒常的形式出现,直到10~12岁甚至更晚些时候才趋于完成。

早期婴儿通过运动线索进行判断,而到了六个月以后可通过静止线索进行单元的区分。

八、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觉剥夺:结论:对于早期有不良境遇的儿童来说,2岁时能否得到改变,至关重要。

感觉轰炸:为了开发婴儿智力,而不科学的开发婴儿智力,用各种刺激集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然而在这些刺激却导致没做好接受准备的婴儿产生退却,并且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构成威胁。

此外,还是父母们在孩子很小时就觉得他们是失败的人。

这样做在孩子们走向成熟的征程的开始阶段就剥夺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看两种奶嘴的图形一直在孤儿院的孤儿 两岁前被领养的孤儿领养较晚的孤儿1~6岁婴儿平均智商为53 收养后两年内智商增加至100 收养后6~8年内,智商提高至70左右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先天的,其发展为日益丰富的心理世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了记忆,儿童才能学;有了记忆,儿童才能交往;有了记忆,儿童才具备了最终形成个性的必要条件。

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理解:信息加工的观点:编码、储存和提取2、记忆的分类:二、婴儿的记忆1、如何研究婴儿的记忆? 方法一:“客体永久法”✧ 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并不认为物体不存在,而是相信他仍在某个地方 ✧ 七个月后的婴儿具有这一能力记忆活动特点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再认回忆时的意识状态外显记忆内隐记忆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具有客体永久性的婴儿在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会继续寻找✧“AB”错误:方法二:习惯化、去习惯化✧当一个刺激反复呈现后,婴儿对之的注意程度下降,称之为习惯化✧当新刺激出现后,婴儿对新刺激表现出更加注意,注视时间加长,称为去习惯化✧去习惯化不仅说明婴儿具有知觉辨别能力,而且说明其对呈现过的刺激有记忆能力方法三:条件反射法✧婴儿在一种条件下形成的条件反射,间隔一段时间后,该条件反射还能发生,则表明婴儿具有记忆方法四:延迟模仿法✧婴儿能对不在眼前的动作原型进行模仿,称为延迟模仿。

✧婴儿如能形成延迟模仿,即证明婴儿具有记忆2、婴儿在具有记忆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保持能力例:✧婴儿的再认能力不断发展✧婴儿的回忆也有所发展三、幼儿的记忆(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婴儿有意识记较弱,而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幼儿无意识记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幼儿的兴趣、情绪的强弱和态度(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儿童的记忆表现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共同存在(三)再认和回忆儿童的再认和回忆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二不断提高(四)自传体记忆✧儿童自传体记忆与其语言发展关系密切✧婴儿自传体记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交流,是儿童与成人对自身经验的分享✧儿童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关系(五)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经典型困惑”✧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记忆恢复”: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的另一类可能的遗忘曲线四、儿童的记忆策略✧无策略阶段;部分策略阶段;策略效果脱节阶段;有效策略阶段: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产生性缺损”、“中介性缺损”——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取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