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_园冶_掇山理水的设计

论_园冶_掇山理水的设计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

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

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植说:“我国造园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有关文献不一而足。

然就中能从科学立论作出系统阐述的,要以明末吴江计成所撰《园冶》一书为最著名。

”“《园冶》具有高度的造园艺术水平。

”《园冶》不仅从宏观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园林的哲学观、美学观,而且在技术的层面上,总结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经验,包括勘察选址、建筑格局到建筑装饰、掇山理水、莳花植木等,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在《园冶》中,为营造自然山水的园林景观,首先要相地,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江湖地等自然资源宜人,最易成就山水之境。

同时,计成还提出了“借景”的造园理论,以园林为中心,园林内外一切自然山水、建筑、人文景观皆可因借,特别是园林周围的山光水色构成的园林大背景,它们共论《园冶》掇山理水的设计文/薛保华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

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留园同组成了绚烂的天然画面。

《园冶》尤其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是,在营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在园址的地形、地貌,掇山理水,创造胜景。

一、掇山自商代以降,尤其是秦汉,皇家园林作水,往往拟东海浩渺;水中筑山,拟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

掇山,亦或叠山、垒山,都有人工造山之意。

尤其是相对皇家园林而言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叠山往往是主要之景,所谓“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沈元禄《猗园》),叠山也是造园师的重要工作和技艺体现。

以石为峰,叠石造山,一方面在于运用石的千姿百态“妙造自然”的咫尺山林,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同时也是艺术上的高度象征。

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叠山者掇山垒石,早已把山石主体化、人格化。

如宋代米芾呼石为兄,后人根据他品石、藏石的风格,逐步总结出“瘦、漏、皱、透”相石法。

宋人杜绾所著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云:“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一石,而能蕴千岩之秀。

”计成在《园冶》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叠山的艺术。

他认为依据假山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室内山、池山、壁山和兽山等,按其构造可以分为峰、峦、顶、岭、谷、洞、涧、矶、池、溪等。

我们也可按材料将其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

园林中一般种植花草树木,不可无土,所以土山一般较大。

而以纯石叠山,山势险峻,变幻巧妙,往往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不同类型的假山,其形态、体量、肌理要与相应的环境合宜。

假山所处的位置不同,技艺有别,风格各异。

如室外假山:“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

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室内假山:“内室中掇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

宜坚固者,恐孩戏之预防也。

”“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

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

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

”计成主张“制式新番,裁除旧套”,不迷信传统的手法和模式,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掇山布景上对称、死板的做法。

他对当时的一些“旧套”提出了批评,如:“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

”掇山“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峰虚五老,池凿四方。

下洞上台,东亭西榭。

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

小藉金鱼之缸,大若酆都之境。

时宜得致,古式何裁?”在掇山的具体技术层面上,计成又结合自己的造园经验,运用力学的平衡原理,作了开拓性的创新。

如:“山石理池,予始创者。

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

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

加压一边,即罅稍有丝缝,水不能注,虽做灰坚固,亦不能止,理当斟酌。

” “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

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

或数块掇成,亦如前式;须得两三大石压封顶。

须知平衡法,理之无失。

”“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

……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

”苏州网师园、留园的假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掇山贵在技艺,精在选材,妙在意境。

掇山要“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也就是说:假山作为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根据是客观自然界中的真山。

假山虽然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

因此,堆叠假山时,应以“真山形”为模拟对象,这样,假山一旦至成,就能取得“俨然佳山”的审美效果。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说道:“假假真真,真真假假。

……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

”计成讲求意境的掇山理论与元明以来文人画的兴起、繁荣有着直接的联系,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和画论都对造园艺术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江南园林有不少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的工作,因而园林与文学、山水画的结合更加密切,形成了中国园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极负盛名、画家文人身份合一的“叠山家”,如计成、张涟、李渔等。

文人画平淡天真、淡泊空灵的审美境界极为自然地渗透到了以文人风格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之中,成为《园冶》成书的重要背景。

计成自述在《园冶》中“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作为一位喜好绘画且颇具绘名的文人,他在总结明代造园经验的理论阐述中,自然不会忽略居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文人山水画更是成为园林营造的重要参照图式。

计成甚至直接提出掇山也可以模仿文人山水画的观点:“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

小仿云林,大宗子久。

”形成或简率幽淡、或重峦雄浑的画意。

与文人山水画相呼应,中国园林同样是客观的自然山水与主体的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交融互渗的产物。

只不过园林的创造是以物质手段为基础,以空间的方式出现而已。

故此,造园不仅要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更要妙造自然。

二、理水中国园林多是山水相依。

水在园林中同样至关重要,不少园林均是以水为主体。

“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山因水而雄,水因山而媚;山主静,水主动,山水结合方能相映成趣。

”园林中的水可以用于赏景、观瀑、听泉、濯足、泛舟、养莲、游鱼、涉禽……造园不可无水。

计成基于他丰富的江南私家山水园林的造园经验,在《园冶》中特别强调以水为景,营造园林山水风光。

《老子》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论语》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文震亨《长物志》中也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庄子》中则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比德的思想使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以及园主们特别钟爱水体在园林中的广泛存在。

园林中理水,就是师法自然,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原型,如江湖、河流、溪涧、水湾、泉瀑等。

传统的造园手法中,组织园景一般是以水系为中心,配合以山石、花木、亭台楼阁,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水面可以形成明镜般的空间,清澈、幽静、开阔的特点与庭院的幽深形成疏朗、封闭的对比。

水面为山林、楼台亭阁展开了观赏的距离和空间,而山石、花木、楼阁的倒影、天光云影、池鱼则为园林景致增添了层次与生机。

《园冶·相地》中说道:“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园林设计规划伊始,就必须重视水资源。

在具体地形、地貌中,理水之法有异。

如:山林地造园时“入奥疏源,就低凿水”,可以形成“门湾一带溪流”“万壑流青”的景观效果。

而村庄地修池凿渠均很适宜,“凿水为濠,挑堤种柳”,“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

”郊野地造园则“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

”因地制宜,可以自成一景。

理水与掇山往往要相依相伴,相互映衬,方成妙境。

“假山以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计成在《园冶》中还阐述了成就曲水、瀑布之法。

他不推崇凿石槽曲水流觞的方式,认为曲水“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

”瀑布则应“如峭壁山理也。

先观有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

不然,随流散漫不成,斯谓:‘作雨观泉’之意。

”瀑布落泉,回湾深潭,动静皆具,显生动活泼。

概括而言,我们可以把《园冶》中蕴涵的造园理水或水景营造的方法从生态理念、虚实空间、艺术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归纳:生态理念,具体表现为对“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追求。

造园理水首先要堪舆选址,巧妙地利用天然的水资源和原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顺势利导,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水系的破坏,尤其要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这实际上体现了主体对客体——自然的一种态度,表达了“仁爱”的生态伦理观念,其核心则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所以说,中国园林是最接近于天地自然的,“从生态系统来说是良性的、人居的、可持续的。

”园林中的水体是自然活水,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生生不已,不像现在一些景观设计中的防渗池底、玻璃鱼缸式的水体,死水一潭。

《园冶》中所说的“水浚通源”、“开荒欲引长流”、“门引春流到泽”等都是在强调中国园林对于生态活水的利用,要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从而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水生态系统。

《园冶》中理水的理论在今天的园林设计中仍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运用,武汉市解放公园改造工程中用水的系统及水景的设计即为一例。

虚实空间观,具体表现为水面的分隔和掩映。

隔: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

大的水面可以通过筑堤、跨水浮廊、汀步、小岛等实体,将水面分割为几块,各自营造、布置成独特的景致。

《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也就是说水面若是有无尽之感,可在水断处架设桥梁,这样就能隔开境界。

此外还有:“斜飞堞雉,横跨长虹”、“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等。

苏堤、断桥、三潭印月岛等杭州西湖宽阔的水面分隔成不同的景观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掩:用建筑物、树木、湖石尽量遮掩水源或者水岸,造成含蓄、幽深、视觉无尽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