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冶》中的掇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
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
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
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
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
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
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
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
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
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
池畔水际,
散点数石,
或断或续,
或横卧或直立,
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
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
常用竹子,
配置竖瘦的石笋,
青竹虽直,
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
产生虚实的变
化,
以此表达春意;
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
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
夏天的意境,
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
构成深涧绝谷、
峭壁危峰、
山脚清流环绕、
山顶乔木繁荫、
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
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
其色苍古之貌,
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
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
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
旨在点缀,
贵在玲珑生趣,
切记滋蔓芜杂。
正如计成在
《园
冶》卷三的《掇山。
厅山》中写道:
“
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
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
玲珑剔透的
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
竹木,使得
“
片石多致、寸石生情
”
,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三、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
大多采用玲珑剔透、
完整一块的太湖石,
并需具备透、
漏、
瘦、
皱、清、丑、顽、拙等特点。
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
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
上海豫园有块仅次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巨石
——
玉玲珑,
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
物,玉玲珑高
5.1
米,宽
2
米,重
5000
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赛似人工雕刻。
亭亭玉立,石显青黝色,犹如一支生长千年的灵之草,堪称天工奇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一)园中高山的堆叠
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
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
均有陡直的峭壁,
高耸挺
拔。
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
(二)壁的堆叠
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
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
耸秀亭檐下的
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
峻。
(三)峦的叠筑
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
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
“
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
”
(《园冶》)。
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
(四)山峦起伏的表现
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
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
园中除了山顶多用
石峰以外山腰、
山脚、
厅前、
道旁等处,
也多散置石峰。
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
有的用几块湖石联缀而成。
(五)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
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
中间做出卷洞,
包以湖石,
设以米红卷门,
开门如洞窟,
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
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
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
原则:
“
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
上或堆土植
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
(《园冶》卷三《掇山。
洞》)
(六)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
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
给假山以幽静深邃。
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
一条极狭的山谷,仅
60
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
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
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因为
“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
”
,两者在性格上是
一刚一柔、
一静一动,
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
《园冶》
一书里,
多次谈到这一点:
“
假山依水为妙。
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
池上理山,园中
第一胜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
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
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
又提到:
“
掇石须
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
苏州狮子林,
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
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
素有假山王
国之誉。
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
堆叠假山之所以“
依水为妙
”
,被视为
“
园中第一胜
”
,正如郭熙所言:“
水者,
天地之血也
”
:
“
山以水为血脉
,
“
故山得水而活
”
,山
“
无水则不媚
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
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
石质假山和
土质假山的堆筑,
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
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
的景观,
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
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
堆筑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
气力去追求、
探讨的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