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届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苛政猛于.虎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达于.汉阴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3)御史以闻.:(4)明年卒.:4.翻译下列句子。
(1)幼学执敏置诸狱。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参考答案】1.A2.C3.(1)惩治,治罪(2)皆,都(3)使……听到(4)死4.(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言于抚按”中的“于”应解释为“向”。
后面四个选项中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在”“到”。
故选A。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
3.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进行分析。
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即可。
【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
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
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
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
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
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给贫民提供牛种,给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
过了五年,政绩显著。
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
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
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治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
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
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
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
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解答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题的思路一、明确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最为常见。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们)”“她(们)”“它(们)”等;作为指示代词,译作“这”“那”“这样”“那样”等。
2.助词,作为助词的用法也较为常见。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
(3)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有时做“提宾”标志。
二、位置判断法。
分析“之”在句中的位置,有助于判断其用法。
一般来说,处于宾语位置,“之”就是代词;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是助词,翻译成“的”;处于句尾,“之”则为调节音节的助词。
总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成分,有助于判断“之”的用法。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箬篷覆之.(《核舟记》)C.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佳肴(《虽有佳肴》)3.翻译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6.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1)对……感到诧异(2)都,全(3)交错相通(4)通“邀”,邀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注意不要一味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进行。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项,因为;用来。
B项,结构助词;代词。
C项,当作;向,跟。
D项,均表让步,“即使”的意思。
3.(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本题重点要注意词语“乃”“无论”“俨然”“属”等。
4.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逐项阅读辨析,然后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不难找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D项,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听后很惊讶,非常感兴趣。
5.成语是:世外桃源。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6.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