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随着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大量出现,现在我国已经有将近六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更广、更高的角度去看待。
解决的途径也应该从打破二元结构壁垒、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标签:留守儿童;二元结构;农民工市民化前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也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在城市打工,而自己或与父母一方或与祖父母或与其他亲戚留在农村生活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到了我国儿童总数的20%以上。
而对于像河南、四川、安徽等这样的劳动输出大省,这个比例更高。
而对于这部分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项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现在这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般是由这样几种方式来进行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农村学校教育等等。
对于父母一方到城市或外地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与教育问题一般是由在家的另一方负责,而父母双方均到外地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则很大一部分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是父母的亲戚负责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有的是把他们托付到学校或其他私人教育机构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教育。
托付给农村学校或私人机构,由于机构较少、相关政策法律不规范,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也时有发生。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有父母一方在家照看的其受教育状况相对好一些,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经调查,对于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普遍处于这样几种状态,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放任不管,只负责孩子的吃喝,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出于失控状态;二是溺爱,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出于对孩子这种亲情缺失的补偿,溺爱他们,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要什么、买什么,不讲原则,甚至一些不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游戏之类的消费也尽量满足;三是严厉,还有少数临时监护人由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等方面的问题,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对孩子手段粗暴、非打即骂。
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关爱方面,在这些家庭中基本上一片空白,包括一方父母在家的留守儿童家庭。
而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这些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一般有效的联络方式就是电话沟通。
即使是这样,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不乐观。
据2006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孩子与父母电话联系频率为16~30天的占16.1%、1~3个月的占18.0%,3个月以上的占12.4%,从不打电话联系的占8.7%;而通话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占总数的1.2%、在5分钟的也仅占到23.2%,在3分钟以内的占到了总数的53.5%[1]。
由此看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处于隔绝的状态。
由于这种缺乏父母亲情的不正常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这些儿童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有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犯罪的比率以及人身安全(2009年11月12日广西贺州爆炸案伤亡13人[2]、2011年4月10日河南河南商丘柘城爆炸案伤亡9人[3],伤亡人员全部是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女孩被性侵害等等的被伤害率都比正常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要高很多。
二、忽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后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这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人权问题。
人权问题并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也不能仅仅被生存权所掩盖。
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之一,是公民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的必要前提。
不论从国际法中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政治和文化国际公约》的角度,还是从国内法《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特定阶段出现的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更应该有接受国家提供的均等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同时他们也和大家一样享有和父母一起生活、享受亲情、感受父爱母爱的权利。
从他们父辈的角度看,享受家庭和谐的人伦之乐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所崇尚、依赖的这种撕裂亲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不正常的也是违反人权的。
其次是事关农民工群体的稳定性问题。
毫无疑问,勤劳坚韧的农民工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居功至伟,2009年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正是出于他们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也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我们才挺过了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但是,他们在我国这一轮三十年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与他们所付出的相比却大相径庭。
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忍受着极差的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忍受亲情撕裂的痛苦。
经调查,子女就读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农民工,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此问题一直排在所调查的他们最关心的十大问题的五、六位。
如果政府能够彻底解决他们的子女读书问题,尤其是在工作城市就读公立学校,将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放下包袱、安心工作。
所以说,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公平教育权的问题,也是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稳定的大问题。
第三是贫困问题的遗传性问题。
我们知道,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遗传性,也即贫困在代际之间的遗传。
阻断这种遗传的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平教育,这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证明。
如果政府能够给贫困家庭的后代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教育背景的话,他们摆脱贫困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农民工群体无疑是我国的贫困群体或准贫困群体,只有公平教育能够阻断他们的后代再次陷入贫困。
从这方面讲,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是我国消除贫困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四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指导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人与人的和谐应该是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在以后不长的一个时期内他们将会有很大一部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
他们的童年经历、他们的教育背景、他们的知识结构等等将会对于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成年后他们对于社会的感受、对于城市的看法、对于国家教育及社会政策的理解等等无不会打上历史的烙印。
现在民智已开、启蒙将毕,一旦以千万计的他们感受到童年教育背景对于自己成人后生活、工作的窘迫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时,难免会对社会、对政府的看法产生不良影响,这将在更长远的时间内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正像第四条所讲,若干年后,这几千万留守儿童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不可能一直处于世界工厂制造业的末端,做低水平的重复工作,中国的崛起必须在经济结构上有一个本质的转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靠的什么,就是科技创新,就是高素质的人才。
离开了高素质人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以说,今天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本身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政府及其决策者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靠各地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完善。
如,安徽休宁涡阳等地的留守儿童免费电话活动、江西省安遠县的“农民工子女暑期探亲往返专车”行动、江苏省的“幸福快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同乐夏令营”等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或许可以缓解部分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另外专家建议的包括强化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责任、增加农民工的现金收入、增加输出地的教育投入和学校硬件建设、增加输入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等等措施,也不失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4],但是这些所谓的措施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花钱最少、效果最差”的政府政策。
毋庸置疑,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而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从取消城乡壁垒、打破二元体制、农民工市民化这个根本思路上去考虑问题。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既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世界上现存二元壁垒非常严重的国家。
我们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阻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根本之处就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城乡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还农民以基本的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权利,这既是反哺农村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绕过的一道坎儿。
参考文献:[1]叶敬忠,王伊欢,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村经济问题,2006,(4):19-24.[2]又是一起本该避免的悲剧[EB/OL]./politics/2009-11/14/content_12456514.htm[3]河南鞭炮厂爆炸一人死亡家属被要求不准张扬[EB/OL].上海在线/news/gb/content/2011-04/13/con-tent_4510944.htm[4]郭玲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