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自家长的压力源所导致的高考焦虑情绪

来自家长的压力源所导致的高考焦虑情绪

来自家长的压力源所导致的高考焦虑情绪
【家长高考焦虑症个案】
王女士的儿子还有100多天就要参加考高了,看到孩子每天早出晚归的很辛苦,做母亲的很心疼,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还很不在乎也不着急,自己给孩子推荐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孩子也不接受,王女士是又气又恨,又怕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也不敢当着孩子的面说太多,所以王女士倍感焦虑。

通过交流得知,王女士当年高考时因为没有听父母的一些建议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儿子要高考,王女士就想把自己当年的遗憾在儿子身上找回来,就想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教给儿子,想让他能走个捷径,不至于像自己一样,因为高考的失利而抱憾终身。

王女士是一个典型的“儿女圆父母高考情结的案例”。

为了圆父母的高考情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关于高考的情结,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及高考体制下,能真正实现梦想的人不多,每一个经历高考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留有一些遗憾,所以今天陪考的父母才会比今天准备应考的孩子焦虑,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和个别家庭才有,反而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国民话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走自己当年的弯路,能够考上一个好学校,来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完成自己的夙愿。

但是家长朋友们,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的高考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高考是孩子的,你强加给孩子来那些所谓经验、方法、建议不一定适合今天的孩子,如果孩子因为听话,因为不想让父母生气而接受这些,这对于孩子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遗憾。

就像案例里的王女士,她焦虑的压力源很明显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认知出了偏差。

王女士年轻的时候没有听父母的建议,导致了高考失利,她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儿子也会
像自己一样,如果不听自己的建议,就会重走自己当年的弯路。

要知道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内部机制也变化了,就连考试的科目都变化了,自己当年的高考经验最多只能给孩子一个参考而不是指导。

还有些家长有“名牌大学的情结”,认为现在条件好了,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冲刺名牌大学,要知道,条件好了的内涵是经济条件好了,但这是全民皆提高的经济条件,不是只有您一家经济条件提高了,如果给孩子一种家里条件很好的假象,反而会给孩子一个错觉,误导孩子学习和高考观念,会适得其反。

父母面子的最佳争夺期
虽说现在的高考不像家长们那个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下的真的寥寥无几。

如果谁家里孩子考上大学了,整个家庭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艳羡,作父母更是心花怒放,也是向他人炫耀的一种资本。

在这种集体潜意识之下,让现在的父母们更是对孩子寄厚望于,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太多了,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上取得好成绩,为自己争光。

1996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上大学变得相对容易,但是,985、211这种分类又把孩子们推上了新的高度,而家长们之间也开始谈论所谓的一本、二本,专科。

自家的孩子不仅要能上大学,而且要上一流大学又成了家长们新的面子。

面子是一时的,里子才是一辈子的。

优秀的标准不只有高考一个,家长们要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不要仅仅向高考看齐,眼里只看到一个冷冰冰的考试的成绩。

这个年纪的孩子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家长们要学着立体的看待自己的孩子,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

自家孩子与亲朋家孩子的比较期
比较是最痛苦的一种选择,也是最焦虑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的化身,从小做家长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事事都顺着孩子的意思,俨然把孩子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却唯独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家长们就因为跟亲朋家的孩子比较,跟同事的孩子比较就失去了理智,总是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家孩子多么多么优秀,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名牌大大学给家里争了什么光,甚至有些家长还能扯到什么”为家族争光“,难道就通过一次考试,就能把孩子推到“捍卫家族荣耀的高度”,这不是要把孩子往绝路上逼吗?这种比较不仅伤害到了孩子,还会伤害到亲朋之间的情义。

会让孩子有种被利用被看穿的羞耻感。

这种情绪一但产生,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这种比较的心理作用下,家长们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是超出了自己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跳脚脚,也够不到,所以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没能达成自己的期望而倍感失望。

每个孩子的特长不同,仅仅是用一个简单的考试来比较孩子的一生,也未免把这个考试看得太重了,把孩子看得太轻,有时候家长们是被某些舆论的说辞给带偏了。

这种看上去很客观的比较却变成了最无知的行为,给这些17、18岁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眼前的压力,更有可能埋下成年后心理障碍的阴影。

因为比较,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或长辈们批评和指责的环境中,会造成孩子的自尊心极强,抗压能力下降。

【缓解焦虑情绪的建议】
1、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已经成年的孩子在高考这件事上应该占主导的位置,父母应该处在助理、助手、帮手的次要位置。

不要越界、不要越权、不可越俎代庖。

2、正视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要面子更得要里子。

孩子能给自己争光,归根结底还是孩子的事,争来了也是一时的,不是一辈的面子,
自己的面子还得靠自己争才是。

3、客观的面对学校、社会的比较
适当的比较可以促进孩子的上进,提供一些动力,但是事事比较,或者一味跟着舆论的说辞走,一味追着别人的走,那么不仅孩子失去了自我,就连家长也成了别人的影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