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
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是“四大皆空”,人生的功 名富贵、世间的人情世故都是过眼烟云。而人 们的各种欲望,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机缘巧 合幻化而成,都将无常变化不止,实质上也是 虚幻不实的;这些欲望既是空虚的,就更谈不 上要去满足了。
武则天信奉佛教;有情人十余,和尚。
消费思想5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
“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云:“寻 常人如何便得无欲?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在他看来,饮食与美味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美味是 饮食的高级形式,美味中有饮食;但二者又是不可分 离的:人欲以天理为前提,天理常常要发展为人欲。
消费思想4
道家主张“无欲论”,认为人们,尤其是“有 道之人”,是无欲的。
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 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 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 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 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 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名,便名《好了歌》”。
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
消费思想1
中国经济思想中关于消费的内容大致有:消费心理; 消费的作用、标准、结构;关于精神消费的学说;消 费伦理。
第一节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主要包括消费欲望、消费需求、消费评价、
消费行为等内容。 一、消费欲望 儒家认为人的消费欲望丰富多采,却具有共同性。 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
消费思想8
消费需求是如何形成的呢?古代许多思想家都看到了 消费需求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如社会风气、相 互攀比、炫耀富贵等。
首先,上层统治者的消费模式对下层人们的消费具有 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能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 而广泛存在。
儒家为,下层人民在仿效上层人物的行为上,就象 草木随风而动一样。
陆贾云:“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故君之御下 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
晁错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 众贵者,以上用之故也。”
消费思想9
韩非在这方面的描述更生动,例如:“楚灵王 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这就是“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由来。
又如:齐桓公好衣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 五素不得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 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服紫不已,寡人奈 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 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 “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 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这个典故形象 地说明了在消费领域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风气。
庄子反复强调:“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 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庄子崇尚没有智巧、没有贪欲的原始初民,他 们纯真朴实,口含食物互相嬉戏,挺胸鼓腹结 伴闲游。他描述的许多神人、真人,都“不食 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 海之外。”
消费思想5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也主张“无 欲论”,认为一切皆空。
人之所恶也”,人人都具有喜好富贵而嫌恶贫贱的心 理。
消费思想2
孟子进一步概括道“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例如“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 欲;……贵,人之所欲”,“口之于味也,有 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也”,十分明确指出消费品需求具有一 定的共性。他还通过具体的产品对此加以例证: “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kui古代用草 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也,履之相似,天 下之足同也。”
消费思想7
二、消费需求 消费欲望仅仅是人们满足自己内在需要的一种
主观愿望,而消费需求则是人们进一步要求消 费、享受具体的外界对象,如具体的商品或服 务,以满足已产生的消费欲望的观念。只有当 具体的消费对象已经存在、消费者有能力获得 消费对象时,消费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首先对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荀子。他率 先把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区分开来: “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这大致相当于 经济学所谓的自然需要;而满足欲望的要求, 荀子称之为“求”,相当于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或需求。
消费思想6
十不足歌: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到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 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今天的民谣也说: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劝君莫做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
消费思想6
关于消费欲望的特征。 孟子观察到欲望的主观性,他举例说:“饥者甘食,
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只正也,饥渴害之也。”也就 是对物品效用大小的评价,与需求者渴望的强烈程度 有关;欲望越是强烈,物品的效用就越大,以至于失 去客观评价能力。 韩非子认识到消费具有层次性或阶段性:“故糟糠不 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也就是 说,消费欲望受消费者当前的经济处境、经济地位或 现有的消费水平的限制,人的消费欲望具有层次性、 阶梯性,总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看的;人的欲望虽然是 无止境的,但其满足与重新提出却是一步一步或一层 一层地进行的。
荀子进而指出,人类的这种共同的消费欲望是 与生举来的,是天生的本性,
消费思想3
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 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具体说来,“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 于人之性情者也”,总之,“人生而有欲”。
朱熹将人的自然欲望与人的奢侈性欲望作了区分: 前者称为“天理”,后者称为“人欲”,他举例说,
消费思想7
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起,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 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 此外,韩非还看到衣、食等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是不可比较的:“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 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 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从使用价值上看, 各种物品都满足特定的需要,都不可缺少;人 们不能绝对地肯定哪个更重要或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