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五章抒情作品(本章着重讲解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与传统,抒情作品在题材与结构、意象与主题以及文体方面的基本特征等。

)【名词术语】抒情作品;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情感论;传达论;移情论;语法策略;修辞策略(含意象,隐喻,典故,悖论);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小时,读李白的《静夜思》,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

长大了,读一首小曲:“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块泥,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淳。

”倾诉男女间炽热之情。

故抒情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脱离了情感,抒情作品就无从谈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内涵: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人类的情感不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高度复杂的。

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情感的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情感的内容上。

抒情作品可以借助种种途径,行之有效地抒发无所不在、高度复杂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且,抒情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色彩斑斓、多种多样的。

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百年孤独的悲叹);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表达了乡村生活所特有的情趣。

(P245)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含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关系)1、情感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⑴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对客观现实和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次对审美情感作出阐释的是美国学者贝尔,他认为,艺术欣赏所引发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情感,而是艺术形式引发的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既是内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

⑵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如上海的老太太看越剧《红楼梦》泪湿手绢还要再看。

⑶如何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一词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内心感受;②对这种感受的认识和理解。

因而内心的个人情感要转化为社会情感、公共情感,才能够为公众共同分享。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所谓“表现”就是宣泄或展示)。

其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故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罗齐、科林伍德。

克罗齐把艺术归结为直觉,把直觉归结为(情感)表现;科林伍德进一步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在科林伍德看来,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不是传达情感、不是煽动情感、不是描述情感,只有通过表现,情感才能统一和固定下来,才能成为艺术的情感。

可见,“表现”与“情感”是互动性的。

一方面,情感是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化的,另方面,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

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其代表人物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传达论”的内涵是:①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不是思想、意识、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②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自然呈现)情感。

“传达”艺术家强调使别人了解、分享自己的情感。

③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3、抒发情感就是“转移”情感(“移情”)或“投射”情感。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的约翰·罗斯金。

他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P255)其直接结果是“拟人化”的形成。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二、抒情的原则:1、不同的文学运动、流派、思潮遵循不同的抒情原则。

⑴17世纪古典主义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认为抒发情感并非宣泄情感。

抒情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控制。

⑵19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济慈。

其核心内容是倚重情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直抒胸臆。

⑶象征主义(狭义)的抒情原则。

其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

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认为诗是一种以文字制造“诗境”的机器。

如《交感》(P259):诗人心灵与隐秘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

2、抒情的一般原则:⑴诚挚性原则。

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⑵独特性原则。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传达了某种感情,却没有提起那种情感的名称。

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诗无一“愁”字,却把离别的伤感细腻真挚地表现了出来。

⑶感染性原则。

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感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臧克家的《三代》用简练的文笔,概括了农民的命运:“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把三代人的境况,融入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经历,凝练、集中、概括,极富感染力。

读来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声”指声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乐、舞本为一家。

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如运用双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叠韵(聊逍遥以相羊)、叠音(杨柳依依)、象声(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构造和谐的音调。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物象、情境、事件),艾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

宋代范晞文强调情景不可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沈义父主张“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清代王夫之提出“情景遇合”、“妙合无垠”;王国维则把“情景遇合”转化为“意与境浑”,认为,在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四、抒情的策略1、语法策略:是指从语法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或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或使用方位名词、副词来代替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或用动词造成拟人或通感的效果。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2、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其中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较为重要的四种:⑴意象可粗略地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⑵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婚姻”(P267);以山、水喻愁。

⑶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九处用典(P269);毛泽东的《蝶恋花·我失骄阳君失柳》。

⑷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

五、抒情的传统1、中西抒情传统的差异: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在中国人看来,诗歌以抒情为本位,而抒情诗则以情感为本体。

它影响到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形态与内容。

西方的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故把史诗、悲剧划入“诗”的范畴、把悲剧作家称为“诗人”。

即便是公认的抒情诗,也充斥着过多的哲理性、思辨性议论。

2、两种文学传统存在如此差异并非偶然。

⑴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

⑵西方的文学成就常以戏剧为标准,中国的文学成就常以诗歌为尺度。

⑶戏剧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诗歌对中国文学的熏陶既深且烈。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通常篇幅短小。

这就要求诗人选取相当熟悉而普遍的景致、人物、事件,以恰当的显现表现恰当的主题。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宇宙灵音中静与动的变化)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闺怨情怀)2、结构特征:具有相当的跳跃性。

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跳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

如远上寒山…去年今日此门中…北国风光…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的生成。

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

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

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杨柳与惜别等。

两者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是因为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原型意象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相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故而形成抒情母题。

3、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伤春与悲秋(“春天”、“秋日”),离情与别绪(“杨柳”),思乡与怀远(秋声、虫鸣、鸟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