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2.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及有关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第二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地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A、B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0米,这叫做A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B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 B地的海拔高度为200米。
提出问题从B地看A地的高度是多少?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B地1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A地相对于B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300米、2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300米和2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A地海拔300米,B地海拔200米。
而100米则是A地高出B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A 地比B地高1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电脑演示课本P图1.28“等高线示意”。
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16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
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板书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
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板书等深线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地面高低形态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提出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点拨:不同比例尺、不同等高距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针对坡度走向和起伏状况,有一种图形,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板书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
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18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学生活动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P18图1.32补充完整。
同学们,从地形剖面图中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
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电脑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指图交流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
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
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
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
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演示过渡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但我们课本后面所附带的一张“世界地形图”反馈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板书设计(课件)三、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等高距等深线等高线特点3.地形剖面图步骤4.地形图的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作业布置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作业;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3.分层设色地形图[讲授新课]提出问题电脑展示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讨论点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
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
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分层设色地形图直观地让我们了解了陆地表面的地形分布,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共同构成的。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几种地形。
板书五种地形的判别电脑展示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表中内容。
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高原(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不大)山地(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内高外低)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丘陵(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不大)盆地(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无一定标准)(起伏不大)平原(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很小)讨论归纳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
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
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反馈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复述,加强调本节重点。
●板书设计三、地形图的判读5.分层设色地形图6.五种地形的判别●作业布置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作业;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