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文学:艾青
二、忧郁的诗绪
1、个人的生世之悲 2、时代的苦难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 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巴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 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使艾青的诗有一种 深沉的力量。
三、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2、“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 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 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成名作《大堰河—— 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 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 通农妇的颂歌。
1、注意意象的捕捉 2、奇妙的比喻
3、讲究色彩 4、提倡诗的“散文美”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色。 艾青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 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 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
艾青诗体的特点:
艾青诗体的特点是,追求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 调,即努力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 和谐,在运动至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
他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 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 有规律的排比、夏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和参 差中的和谐。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少则 四行一节,多则十六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 多则每行二十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的 尾句短而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 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 描摹。
艾青的诗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 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艾青《礁石》
一个浪,一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咏物诗,吟咏礁石的佳作。 诗人将礁石置身于波浪汹涌的环境里,既绘其形,又传其 神,形神兼备。 诗的第一节,写浪一个接着一个,“无 休止地扑过来”,却奈何不了礁石,反而,在其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这些物态、物境的描绘,颇 为切合实际,尤其是“扑”、“打”等动词运用得恰到好 处,使画面活了、动了。 诗的第二节,呈现在读者面前 的是两幅对立的画面。一幅是礁石浑身伤痕累累,“象刀 砍过的一样”;另一幅则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 着微笑,看着海洋……”。画面之间,对照鲜明。这里, 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诗语,赋予礁石以生命,使 之人格化,并将其长期受浪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 信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显然,此诗咏礁石, 并非以咏礁石为目的,而是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诗中的 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 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 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 人们。
1937年艾青写下了一组歌颂光明,迎接光明的 组诗,如《太阳》、《春》、《黎明》《煤的 对话》《复活的土地》等,因此被称为“太阳 组诗 ”。
“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 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 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四、艺术上的探索
艾青
主要内容 1、艾青诗歌的历史地位 2、忧郁的诗绪 3、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4、艺术上的探索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 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他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 “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
另一方面,他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 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 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 表诗人。
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 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