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丧葬民俗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辈”。
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地下一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认为关系到子孙的兴旺发达。
送终,又称送老。
老人病危时,所有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老”。
老人停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呼唤,使其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二、下停板、下冷铺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临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
亡者头枕火纸,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
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
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有的地方老人亡故后,立即撤床帐,据说是避免亡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
下冷铺,又名摊门板、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起,称“绊脚索”。
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示死者心明如水。
严防猫狗猪等家畜接触死者尸体,据说死者与家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
死者下冷铺时,立即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三、祝祷“亡灵”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仪式,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断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的还焚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
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
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祷告:“××已于某时去世”。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
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冷铺边,为“亡灵”引路。
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服务。
四、起水、洗身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附近井边起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
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
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即将碗摔在大门外。
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
孝子跪地答谢。
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断。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自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
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即将内衣脱去,换上寿衣。
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先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前梳金,后梳银,中间梳个聚宝盆”。
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辈祝福。
五、报丧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
长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
有的地方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
如父母去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跪拜报丧。
不管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谢世了”!主人立即摆出糕点,泡茶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
有地位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
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绩。
六、孝服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
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
孝服有:“斩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定。
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
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
媳亦如之。
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
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
有的地方、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
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色彩。
七、入材、大殓先由道士推算是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
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大板凳上,叫“升棺”。
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
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
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
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
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
富家装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据说可防白骨散开。
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焚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
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
亡者家属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属要避开。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
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
道士手持斧头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自己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离别。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饭”、“倒头鸡”。
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
有的地方,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
据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
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
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品。
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据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
凡客死他乡的人,则临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八、孝堂、奠仪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录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
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
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
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大人或孺人之神主”。
牌位旁边点“照明灯”,棺材下点“本命灯”,均日夜不熄。
灵位左右摆“丧杖”、“引魂幡”,有的还挂遗像,上披黑纱,黑纱上挂“音容宛在”的横幅。
灵前放拜垫,灵位旁挂挽联。
灵位前摆鸡、鱼、肉三牲以及茶酒饭等供品。
大门口贴“本宅治丧,恕报不周”,表示对一般亲友没有去报丧的歉意。
停丧期一般为三天或五、七天。
皖南绩溪一带,停丧期长至一月至四十九天,叫“开明灵”。
在此期间,死者亲属轮流守灵,受亲友吊唁。
亲友吊唁,一般都酌送奠礼。
吊礼有清吊、荤吊两种:清吊是一般亲友所送,如纸钱、金箔、线香、蜡烛、爆竹、孝幛、挽联、纸扎轿马等,均系献给死者的祭品,在祭灵时焚烧。
荤吊由至戚以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灵,也有杀猪宰羊致祭。
一般送礼规格为三、五、七、九样不等,都要取单数。
也有以现金做为奠仪致送的。
孝子对吊唁者一一跪拜致谢,并赠孝巾,对至戚还送孝服。
吊唁者即时戴上孝巾或穿上孝服,向灵位跪拜或鞠躬。
孝子则向吊唁者叩头致谢。
外祖父家来人吊祭时,孝子、孝媳、孝女等下辈要全部出动,跪迎于村外路侧,迎至灵前再行三拜礼,同时集体举哀。
治丧期间,一般要请僧人作佛事,家境穷富不同,身份不同,佛事的规格也不相同。
富者在停丧期间,每逢七月,要为亡者念经。
五七这一天,由亡者女儿送“灵饭”。
僧道做佛事,有“观大灯”、“游十殿”、“拜忏”、“放焰口”。
如亡者是女性,其女儿要另做“破血湖池”,还由道士诵“诉苦经”、“十月怀胎”经,孝女伏地痛哭,以表孝心。
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做一场“暖棺焰”法事。
总之,富者为“超度亡魂”在灵前念佛经,常长达四十九天。
贫家只请道士做“短七”,念半天佛事。
死于自杀或他杀的,要“架炼”,由僧道在门外广场做“法事”,同时燃烈火,向“孤魂野鬼”供献祭品。
佛事毕,即举行开吊;正式举行祭礼。
决定家奠、领帖、发引日期后,即分送讣文,大门口换贴“本宅治丧,讣报不周”。
九、家奠、领帖在丧事中,祭奠是非常隆重的,为丧家办祭祀的人员称为“礼生”,在分工上有大通、副通、正引、副引等名目。
猪羊大祭者,需要礼生六至七人,一般一献三呈的是四人。
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搀扶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递祭品。
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祭祀开始,孝堂保持肃静,不许有哭声。
祭祀礼仪有三: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