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
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
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
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表现:每个公民都有相同的机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因性别、年龄、户籍、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分为三六九等,因身份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那就谈不上均等化。
举例:农民工因身份受到制度歧视,即使常年在城市工作也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说明:这种因制度歧视造成的公共服务差距,只能通过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逐渐消除。
当前,社会各界对扩大公共服务的呼声很高,这是合理的,但要避免以笼统的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来掩盖差距的扩大,或以某一方面差距的缩小来掩盖其他方面差距的扩大。
3、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
双重含义与表现:一是不能把居民局限于某一地理空间。
表现:在城乡分治的框架内通过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这在近期是必要的,但若长期如此,其均等化就会变成一种社会强制,使个人意志受到压抑。
二是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表现:一个人不愿居住在嘈杂的城市,而选择居住在宁静的山区,尽管山区政府和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明显差距,但对他来说,公共服务仍是均等的。
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更多从需求方来考虑,尊重居民的合理意愿和选择,不能光看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4、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
表现:(1)、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配置失当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廉租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愈益凸显
(2)、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
四、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下面是分条陈述的
(一)不均等现象严重
1、技术方面
主要是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和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
2、从政府间关系看
目前我国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系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
此外,业已形成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具有财政能力均等化意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合理,作用不明显;建立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基础上的专项转移支付缺乏科学分配依据,申报方式随意,分配方式不规范;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等。
3、从城乡体制看
则主要是长期实施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掩藏在这个身份背后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权利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的不均等。
(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公共品具有的非排他性与非竞用的特点,所以人们在享有公共品的时候会存在一部分人搭便车,即享有公共品带来的效用,但却不为此支付。
这样就必然会导致享用的人多,而一大部分人却并不为此进行支付,导致公共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经济来家最喜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海鱼,一个是国防。
这两个都是典型的公共品。
通常政府进行干预,采取一定的计划措施,可以提高公共品的供给,这是计划较之市场的一个优点。
(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最受政府和公众关注,因此国家在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的投入也比较高,而环境保护和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则相对较少。
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公共资源配置。
(四)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
1、实施标准较难普及
2、各公共服务部门互相牵制
3、社会群众参与热情低
(五)、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
1、各种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2、目前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增长需求
3、市场机制具有局限性,公共服务相关部门缺乏回应性。
五、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1、建立健全相关考核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关键是要强化并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建议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公共服务建设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约束与监督,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比重,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
2、加快推广实施PPP模式,借助市场化力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规模巨大,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已不能满
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巨量资金需求。
建议在城市燃气、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路、铁路、机场、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运营中加快推广实施PPP模式,更多地将政策及项目执行落实于民间资本或私营部门。
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提高项目的建设、运营效率,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
3、完善相关财政制度,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政府最主要的事权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和基础。
建议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担机制,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在税收分成中的比例,让直接承担公共服务供给责任的基层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保障,促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同时,进一步完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补助资金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和困难群体倾斜,保障不同区域和群体间居民享有基本水平大体接近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4、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当前的户籍制度形成了群体、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
建议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的要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同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模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让更多的人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