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王子尚首都经贸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公共服务开始于西方,也形成于西方。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当前我国新的发展形势下提出的,国外很少有这种提法,但是研究西方相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构建和具体实践还是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
一、均等化理论综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
正义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主要用于个人行为。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1971)中明确提出,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
他认为:人们受生活背景不同、个人禀赋的不同、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出生开始时所具有的不平等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是人们无法自我选择的,因此这些原初的不平等就是正义要处理的对象,既从全社会的角度解决这种原初的不平等。
正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一样,德沃金认为:“平等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罗尔斯对“基本善”分配的关注以及德沃金对“资源”分配的关注,其动机是带我们走向全
面自由。
森肯定了这种转变的合理性,但又同时指出这种转向还不足以洞悉自由的程度”,因为不同个体的“基本善”或“资源”拥有量的均等化未必可以使得个体享有同等的自由同时提出了“能力平等说”,他的理解是: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这些机会和活动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
二、国外公共服务理论概述关于政府应该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思想,早在卢梭、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提出。
在竞争的市场不能提供充分的物品情况出现时,政府应该承担这些领域的任务。
亚当斯密认为“这些任务实际上都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和无可置疑的活动领域”。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认为由于个人偏好及流动性陷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所以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同时也为政府提供大量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
到了美国70年代经济危机,社会同时存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现象,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被新古典自由经济理论逐渐取代。
他们认为: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时保存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应该是有限度的。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为了保存自由,某种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有在自由不可避免地带来的那种风险是不太大的条件下,才愿意承担那种风险”。
保罗·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性》(1954)中首次提出判断公共产品的标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然而在实践中出现社会不公平加剧、公共利益流失以及公共责任危机等负面效应。
在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新公
共服务理论在美国应运而生。
代表学者等哈特夫妇认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公共行政的着力点既不是传统公共行政所强调的“划桨”,也不是新公共管理所突出的“掌舵”,而是应该建立在具有资源凝聚力与现实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以更好承担起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
此后,奥斯特罗姆在其代表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指出,传统的公共池塘理论认为:外部效应应该由每一个人所引起,因此而产生悖论的情形,在其中,个人会进行狭隘的短视的计算,最后出现囚徒困境的结果。
在对美国一些公共物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她发现,没有完全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的控制,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她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
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思路。
三、国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及建议自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原则以来,关于均等化研究已经成为显学。
很多专家、学者对均等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迟福林教授认为,基本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平均化。
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统一的制度安排,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认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应该把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惠及所有民众的方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常修泽教授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应该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大体相等以及结果应该大体相等,社会在提供大体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整个过程中应该总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横向上缓和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在纵向上体现多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内核上不是单人之需,而是多人之需。
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虽然上述专家学者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表述和侧重点不同,但其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下几点。
1.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公共服务平均化,与计划经济时期平均分配有着本质不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基本公共服务首先应该重点强调的是最初的机会和基本权利的均等。
在均等机会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基本均等的结果。
3.在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尊重社会成员自由的选择权。
例如条件好的社会成员可以选择私利学校。
4.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从几个重点领域着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相当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不同程度的与公共服务短缺相关。
应该充分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对与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已经表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赋予农民更过的土地产权。
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信息科学耕种、或合法流转土地,农业经济就会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就会减少。
其次,政府应该重新界定财政均等化的转移支付目标。
明确目标是设计与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依据,具体目标的选择必须由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来决定。
对于转型中的我国来说,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财力差距呈现逐步扩大之势。
因此,中央政府应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再分配职能,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水平,建立使居民享有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
最后,在向服务型政府转换的过程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源于政府转型滞后,由此造成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公共产品被长期忽略。
随着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应该将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立法。
参考文献: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7页
[印]《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8页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坎南版第二章第一卷421页[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128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68页[美]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68页175理论探讨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