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月山徐则臣长住西宁的朋友开车送我出来,一路往高处走。
“有反应吗?”朋友问。
“心跳有点快。
”“乍来都这样。
到日月山你反应会更明显。
”朋友开车,把一首叫《鸿雁》的歌声音开得很大。
我有点心慌,但不是因为缺氧。
我想此刻我妹妹一定有点心动过速,我感到了她的那种心慌。
我们是孪生兄妹。
她在北京,正准备嫁人结婚。
她让我来日月山看一个人。
我该对那个叫扎西的藏族小伙子说点啥呢?“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妹妹说,“你要什么都不想说,就说,你是我哥。
他会明白。
”我见过那个叫扎西的藏族小伙子的照片。
他和我妹妹站在西宁街头,坐在青海湖边,站在布达拉宫脚下,坐在大昭寺前,每个人跷起一只脚独立于八角街边的大风里。
在这些照片上,我妹妹吊在扎西的脖子上,张大嘴开心地笑,露出了好看的牙齿。
帅帅的扎西头发长长的,笑得比较节制,像个康巴汉子。
他俩是在西宁那条著名的美食街遇上的,扎西买了一串硕大的烤羊肠递给她,我妹妹只吃了其中的一小截。
第二天他们又在日月山碰到了。
扎西是日月山最年轻的牦牛客,他牵的白牦牛两只角优雅地弯曲着,脑门上顶着一朵大红绸子扎成的花。
扎西对我妹妹说:“上来吧,一分钱不要,想去哪儿都行。
”扎西笑了,牙很白,像日月山顶峰上的雪。
后来,我妹妹想留在日月山下扎西家的小平房里。
我爸妈说:肯定不行!旅游结个伴儿还可以,要结婚一块过日子,没戏。
事实也如此,我妹妹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缺氧的拉萨、西宁和日月山,她的心肺功能先天不好,还吃不了羊肉。
我爸妈硬把她从青海的日月山下拽了回来。
妹妹回来了,拉杆箱里的一部分行李还舍不得全拿出来。
我妈把妹妹的心电图报告单抖得哗哗响,指着窗外的中关村大街:“还想走?走了你就不用再回来了!”阳光不见了。
天低下来,落下了雪。
“怎么回事?这可是五月了!”我说。
“谁说雪就得在正月里下?”朋友回答我,“你要待在这里,会发现六月照样下雪。
”果真,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苍茫。
初夏走了,冬天跟着一场大雪杀了一个回马枪。
车在世界屋脊上继续跑,高速公路像腰带一样打起了弯。
“喏,”朋友说,“那就是日月山。
”我把日月山想高了。
我知道她是圣山、神山。
我以为日月山一定壁立千仞险峻高拔,应该是奇峰迭起般的十万大山,事实上她就是比高原更高的隆起、隆起、再隆起,她的隆起和攀升安静、从容、柔和,有一种风起云涌但又漫不经心的力量。
买了进景区的票,朋友让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风帽戴好,他就待在车里了。
日月山他来几十回了。
“看,那是日亭,那是月亭。
当年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走到日月山,思乡心切,回望长安,把皇后送给她的日月宝镜拿出来照,竟在镜子里看见了京城长安的繁华盛景,且惊且喜且悲,情不自胜,宝镜脱手,摔成了两半。
一半为日,一半为月,日月山就是这么来的。
你看,那雕像就是文成公主,那块石头就是回望石。
回头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不知道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是否习惯粗粝动荡的游牧生活。
她喝得惯吐蕃的酒么?吃得惯带膻味的牛羊肉么?从长安到这里,千万里也,车辚辚,马萧萧,文成公主硬是走过来了。
我用围巾围住鼻子和嘴,只剩一双眼睛看世界。
好像整个日月山只有我一个游客。
此外就是一个磕长头的藏族老人,走几步扑通跪倒,舒展开身体匍匐在雪地上,起身,走几步,再跪倒,匍匐。
他的脸是一块静默的黑石头。
我先沿着台阶往日亭上走,上两个台阶我就停一下,调整好呼吸的节奏再走。
这个节奏是妹妹告诉我的,她说是扎西总结的经验,要不她那样的内地女孩,在青藏高原上早歇菜了。
扎西的节奏很管用,但我在日亭边上没有找到扎西。
早上我给扎西家里打过电话,他妈妈说扎西一大早就牵着牦牛带着干粮上山了。
从那边下来,我又往月亭爬,一路留心山道上的活物。
站在月亭边上,我才看见另一边的山道上站着一头牦牛。
雪还在下,要不是牛头上的红绸子和牛背上色彩鲜艳的坐垫,那头白牦牛就被大雪遮蔽了。
我又费力地在牦牛周围看了半天,才看见地上坐着一个人。
他是最后的希望。
日月山上此时不会再有第二个牦牛客了。
在我走到他面前的十几分钟里,牦牛摇了两下头,甩了三次尾巴,他像文成公主雕像一样动都没动。
我说:“兄弟,走两圈?”他抬起头,光头,没戴帽子,但我知道他就是扎西。
他比我妹妹的照片里黑了一点,也老了一些,脸上出现了干燥的皱纹。
“怎么走?”他问。
“随便。
走你最喜欢走的那条线。
”我骑在牦牛上,他在左前方牵着缰绳。
可能是出于习惯,因为一大早出门时天很好,他的衣服在风雪里看上去有点单。
他的腰间缀着个阴刻雕花铜环,铜环下肯定没有流苏,这是我妹妹的风格。
一头牛,两个人,我们孤零零地走在日月山的风雪里。
好半晌,还是我用问话打破了沉默。
“你是本地人?”“嗯。
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日月山。
”“没想过去西宁?”“过去想过。
”“现在呢?”“不想了。
”“为什么?”“日月山好。
”“那,北京呢?”他停下来,扭了半个头看我,好像我说的是外语。
“北京?”他用方言说了这个词,笑了一声,“太远了。
”沉默。
“日月山好在哪儿?”我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他停下来,想了想,说:“地老天荒。
”终点到了。
我不能再在牛背上待下去了。
跳下牛背的时候我拉下围巾,露出完整的一张脸。
按照扎西式节奏调整了呼吸之后,我才说:“你看我长得像谁?”“你自己啊。
”“我的意思,你知道我是谁么?”他笑了笑,“一个游客。
”(选自《收获》2016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
比如扎西由长发而光头的发型改变、身上佩带的阴刻雕花铜环,还有他的白牦牛头上的红绸花,都能起衬托人物性格或暗示情节变化的作用。
B.在这篇小说中,“我妹妹”未曾直接出场。
她最初大胆地爱上了扎西,却无力承担爱的结果,最后只能无奈地退避。
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惆怅、遗憾和深深感喟。
C.和人物刻画相得益彰,本文的景物描写也很精彩。
五月飞雪的景象,营造出了故事展开的特定情境。
D.小说中的那个磕长头的藏族老人,是唯一一个与主体故事情节无关的人物。
这一处闲笔,除了点染地域风情,也写出了藏族人民所具有的一种虔诚、执着的精神。
E.在小说末尾,“我”和扎西见面后,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这是两个男子汉之间的对话,话语看似平淡,却又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2.小说在刻画扎西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答:3.这篇小说以“日月山”为题,请具体说明“日月山”在这篇小说的艺术表达中有何作用。
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遥远的杭州田洪波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4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捣腾起来,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
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晓红他们花销多。
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30元。
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5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10元,从佳木斯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33.3元,从上海到杭州要3.6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
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回家了,寡居多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帮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帮你们收拾东西!”刘晓红眼圈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
几个人这才放心地踏上回家的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清静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萦绕。
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
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酒,招呼王广胜吃饭。
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
老何偷偷撩他一眼:“如果你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王广胜吃惊地看着老何。
老何一笑:“我知道你开的那点儿工资不够路费,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借你点儿钱。
”王广胜想笑得轻松些,嘴角却下意识地牵出一丝苦来。
老何眯眼:“我知道你这孩子会拒绝。
”老何说着倒满酒:“你面薄,这我知道,其实也没打算让你短时间还。
不过,我还有个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他决然地摇摇头。
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
王广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
随后的几天也是,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吃的,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
他把力气都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
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
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来的背影。
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
他想说什么,一米八的大个子矗在那里,却半天没动。
中午返回部队,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
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撕开。
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给她的30元钱和20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她一切安好。
30元钱?20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资啊!王广胜惊呆了!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选自《小说林》2012年第1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标题却用第二人称,充满浓烈的抒情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的王广胜小心翼翼,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C.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以王广胜收到母亲的来信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使情节陡然逆转,顿生波澜。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