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重点知识梳理(19世纪)

外国文学重点知识梳理(19世纪)

【19世纪浪漫主义】——德国<诞生地>——早期浪漫派“耶拿派”:1798年奥古斯特、弗利德利希创办杂志《雅典娜神殿》,以此为核心形成。

1802年以后逐渐解体。

奥:《在柏林关于文学艺术的讲义》;弗:《断片》浪漫主义的诗是“无限的、自由的”,“诗人不应受任何规律的束缚”,主张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文艺与宗教相结合。

唯心主义哲学派的脱离现实例:诺瓦利斯《夜的颂歌》,对死亡的歌颂,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有神秘主义和消极的色彩;蒂克晚期浪漫派“海德尔堡派”布伦坦诺&阿尔尼姆:整理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德国民间故事书》格林兄弟(雅各布/威廉·格林):发现《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整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霍夫曼《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揭露19世纪德国病态社会影响了:巴尔扎克、“恶魔诗人”波德莱尔(代表作《腐尸》)、果戈理、爱伦·坡海涅——“浪漫主义的嘲讽”1820《论浪漫派》“苍白的尼姑、夸耀门阀的骑士小姐”比喻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带宗教色彩,缅怀中世纪遗风的消极浪漫主义1844长篇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体旅行记”;革命民主主义浪漫主义的嘲讽:用现实打破那梦幻,嘲笑它的荒诞无稽—→《海中幻影》——英国<最高成就>——华兹华斯1798年与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丁登寺》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诗是人和自然的形象《不朽的征兆》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人的善良本性,自然使人道德完善《序曲》大自然和宗教造就“仁爱之人”柯尔律治1798年《古舟子咏》——“罪与罚”主题老水手kill 信天翁Love 水蛇宣传仁爱精神和基督教赎罪思想,是泛神论和基督教教义相结合。

拜伦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自由颂歌,开新一代诗风《东方叙事诗》:“拜伦式英雄”,与社会对立的反叛精神——“拜伦主义”小说《唐璜》:绝顶天才之作雪莱1813年长诗《麦布女王》1817年《伊斯兰起义》抒情诗:《西风颂》、《自由颂》、《致云雀》1819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普被“尤皮特”(社会压迫和专制)拴在高加索岩石上精灵说人类有希望,有反专制、自我牺牲精神。

普渴望见亚细亚第二幕亚细亚预感将与普重逢,与妹妹潘西亚到冥王(变革必然性)时间神使他们团聚,冥王把尤皮特拉下宝座。

赫拉克勒(力量)斯解放了普特色:抒情性强;乐观主义济慈——唯美倾向《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把想象与美感强调到独立自主的高度◆美的感觉消灭了其他一切的考虑:诗中有画;色彩感极强影响了丁尼生、布朗尼、唯美派诗人王尔德、20世纪意象派诗人。

司各特——历史小说家(为欧洲历史小说奠定基础);27篇1819小说《艾凡赫》:“狮心王”理查乔妆黑甲骑士,带着艾凡赫回国,粉碎阴谋集团。

特色:善于描写民族风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展现苏格兰历史画卷。

——法国<从传统浪漫主义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斯塔尔夫人1800年《论文学》1801年《德意志论》批评法国古典主义,反对因袭古希腊罗马文学,主张学习国外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土生土长”的文学,表现我们的宗教,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充分发挥作家个性。

揭开了法国文学史新的一页。

浪漫主义vs古典主义是法国文学19世纪前30年发展的基本内容。

1827年雨果《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纲领;1830年《欧那尼》出演成功K.O!夏多布里昂1800年《阿拉达》:宗教战胜爱情阿拉达爱上战俘沙克达斯,冒险救他并双双出逃,但出于对天主教的信念而服毒自杀。

1801年《瑞奈》(法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世纪儿的忏悔”)破落贵族子弟瑞奈(幻灭时代的产物)以忏悔的形式追忆身世经历世纪病:大革命后,理想破灭,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前途的悲观绝望情绪。

1802年《基督教的真谛》宗教+文学特色:异国情调;以杜撰的手法描写自然和异域风光。

打开了浪漫主义的世纪。

拉马丁1820年《沉思集》,歌颂上帝、爱情、死亡,表现孤独、悲观、绝望的主题。

维尼1826长诗《摩西》、《洪水》:世界或上帝对人类厄运是无动于衷的,人类社会是仇视个人的。

处世哲学:坚忍的骄傲1843《狼之死》╰( ̄▽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欧仁·苏最早描绘下层社会生活的作家之一1842—1843《巴黎的秘密》鲁道夫公爵寻找搭救私生女玛丽花;“贫民银行”、“模范农场”大仲马1844《三个火枪手》1844—1845《基督山伯爵》波旁王朝时期,邓蒂斯受弗南、邓格拉斯政治诬告打入终身监禁,14年后越狱逃出,得到法利亚的宝藏;七月王朝时期展开复仇——维尔福:巴黎首席法官、邓格拉斯:金融界国王、弗南:伯爵、议员缪塞1836《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自传,和乔治桑的不幸爱情)沃达夫与比莉斯/史密斯与比莉斯世纪病:过去的一切不复存在,未来的一切虚无缥缈;染上社会恶习,厌恶自我却摆脱不了;荒唐、纵欲、颓废打发青春根源:拿破仑帝国崩溃,拿破仑时代英雄理想幻灭;对拿破仑时代的怀念和复辟王朝的不满乔治·桑——艺术的使命就是情感与爱的使命《印第安纳》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命运问题《安吉堡的磨工》空想社会主义《魔沼》田园生活的宁静欢乐:农夫日耳曼和少女玛丽过夜——俄国——茹科夫斯基《乡村墓地》、《柳德米拉》、《十二个睡美人》反对暴政、颂扬浪漫主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丘赫尔别克——波兰——密茨凯维奇——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鲁迅)1830诗剧《先人祭》康德拉1834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塔杜施&佐霞——匈牙利——裴多菲《民族之歌》;1849《爱情,自由》——意大利——白尔谢1816《格利佐斯多给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意大利浪漫主义的宣言”——美国<以1829年为界分为两期>——欧文——“美国文学之父”1819—1820《见闻札记》中的《瑞普·凡·温克尔》烂柯人库伯——“美国的司各特”1823《皮袜子故事集》中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第一次展开一幅美国西部荒原的艺术图画。

“皮袜子”:纳蒂·班波╰( ̄▽ ̄)╮后期霍桑——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恶”1837短篇小说集《重讲的故事》中的《教长的黑面纱》1850长篇小说《红字》白兰、罗格、丁梅斯代尔1851《七个尖角阁的房子》麦尔维尔——海洋题材小说,影响海明威1850《白鲸》(莫比·狄克):讲述者伊斯梅尔/皮阔德号船长埃哈伯的复仇心理惠特曼《草叶集》草:象征顽强生命力、繁衍力;草根,人人平等《自我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19世纪中期】——法国<发源地>——司汤达——奠基人1823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论文献1830《红与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端的标志巴尔扎克——巩固、发扬光大96部,“文坛上的拿破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梅里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塔曼果》、《法尔哥纳》、《高龙巴》1845《嘉尔曼》“恶之花”,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视法律和道德约束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英国<30年代出现,40、50年代高峰>——狄更斯——奠基人和代表《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贝尔》:“小人物”的命运《双城记》萨克雷1847《名利场》“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蓓基是冷酷自私、虚伪狡诈、泼辣能干的冒险家,不择手段往上爬;但在逆境中寻找出路,遇到困难不灰心。

用虚情假意掩盖冷酷自私的内心世界。

住在阔小姐艾米丽亚家,设法勾引她哥约瑟夫,企图高攀进入上流社会。

失败后对毕脱男爵施展手段,一面秘密嫁给他儿子罗登。

罗登继承权被剥夺后又成了斯丹恩勋爵的情妇。

最后败露,与罗登浪迹欧陆。

安妮·勃朗特《艾格妮斯格雷》、《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夏洛蒂·勃朗特1846《教师》1847《简爱》桑菲尔德庄园、罗切斯特1849《谢利》爱米丽·勃朗特1848《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人性的泯灭与复归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玛丽&亨利;主张劳资之间和平共处——俄国——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70—90年代——→20世纪产生繁荣高峰衰落1.批判封建主义、农奴制度2.与俄国解放运动关系密切3.普遍运用讽刺手法4.有较系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莱蒙托夫诗歌《诗人之死》“注满了悲痛与憎恨的铁的诗句”,显示出对现实生活强烈的批判中篇小说《当代英雄》五个独立故事——“由我们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画像毕巧林:彼得堡富有的贵族军官,(梅丽红、维拉、贝拉为之香消玉殒)厌倦贵族社会生活的空虚庸俗,但无力摆脱,成为一个“心灵残废者”屠格涅夫短片随笔集《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编年史式)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梗概:贫寒的大学毕业生克鲁采费斯基到退伍将军家教,与他的私生女柳邦卡由恋爱而结婚。

“多余人”别里托夫与柳邦卡产生共鸣,不满社会,产生了爱情。

但别里托夫为了不破坏他们的家庭毅然出国谁之罪?罪魁祸首是令人窒息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着力揭示奥勃洛摩夫这个贵族地主在精神上日趋死亡的特征。

百无聊赖是常态。

从恋爱波折找到归宿,进一步暴露了他活尸般的生活状态。

他有教养、禀赋良好,却丧失了一切实际的生活能力。

这种尖锐的矛盾更加深了他的精神悲剧。

他毁于“奥勃洛摩夫性格”——农奴制生活方式养成的惰性。

奥勃洛摩夫形象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俄国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精神上趋于死亡。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近50部剧本,“俄国近代戏剧之父”)1860年《大雷雨》梗概:卡捷琳娜受婆婆卡巴诺娃的折磨,丈夫又软弱。

她爱上商人提郭意的侄子鲍里斯。

一次大雷雨中,她受到极大的恐怖而坦白此事。

鲍里斯被郭提意遣送到偏远地方,卡捷琳娜也被婆婆关了起来。

最终她无法忍受而投河自尽。

揭示愚昧、专制、强暴、欺压的“黑暗王国”。

郭提意、卡巴诺娃是统治者。

◆郭提意(野蛮):宗法制度下兼有贪婪无度的资产者本性和野蛮粗野的农奴主特征。

◆卡巴诺娃(野猪):冷酷伪善的寡妇,以折磨和侮辱别人为乐,不容许儿女有一点独立见解。

离间感情、唆使儿子虐妻,竭力维护宗法制家庭关系(有点像汪文宣他妈)。

◆卡捷琳娜:追求个人幸福、不甘屈辱,为爱情和摆脱道德的羁绊,冲破宗教,以死反抗卡巴诺娃的统治。

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里的一丝光明》认为文题就是卡捷琳娜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1854—1862年主持普希金创办的《现代人》杂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