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地质读书报告——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遥感地质读书报告——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班级:地质0903班姓名:甯濛学号:*********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摘要:遥感信息的地质应用发现了大量的环形影像和其全球性普遍性,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把它列为新的构造类型,对其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构造地质学的新课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形影像与某些矿种的矿床、矿化集中区相吻合,引起了矿产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各种环形构造反映原生地质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也是矿化的直接体现。

本文总结了不同地区环形影像的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地质成因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环形影像与矿产资源的相关关系,探讨寻找矿产资源的新途径,以促进矿床构造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环形影像特征成因示矿意义0引言遥感资料(卫星图象、航空象片以及与其有关的计算机CCT磁带数据等)除能反映出地球深部、浅部及表壳的大量线性构造外, 还反映一些圆形、圆环形、弧形封闭形以及半圆形影象特征。

有关它们的命名不一, 主要有:环形构造、圆形构;造(Cireularstruetures),环形特征, 圆形特征(Circular features);对一些半环(圆)形构造称为曲线性特征(Curvilinear features);或称为环(圆)形(状)图象特征(Cireularimagefeatures);环块构造等。

这类构造在遥感图象上的表现形形色色, 主要据其构造形式、色调(彩)、地貌及水系特征加以识别。

它们有的边界清楚, 极为醒目;有的则很隐晦, 甚至几经增强处理才能识别[3]。

遥感图像中的环形构造, 其形态多姿, 成因多样, 众说纷纭我们把那些在地壳表面有与之对应的, 具独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或图1 鄂尔多斯盆地环形影像[10]地质单元的环形影像(环形构造)称之为环块构造即环块构造具有遥感影像和地质的双重含意, 既有遥感影像环状异常的概念, 又有区别于区域地质域而具独立地质意义的近等轴状或环状地质体的地质概念显示赋存矿床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环块构造为赋矿环块构造。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遥感地质工作者对环形构造的成因、分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刘登忠将环形构造归纳为隐伏岩体型等10种类别,并总结了环形构造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成因类型、环体结构、规模及影像异常等标志[2];秦小光等通过对桂西北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研究,将该区的环形构造分为岩体型、地块型、热液晕型和断裂交汇型,通过对环形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统计分析后认为,环形构造是该区寻找金矿的有利标志[3];何国金等开展了德兴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分形分维研究,利用分维值对不同成因的环形构造进行了归类,进而圈定了成矿远景区。

据统计,几乎所有的斑岩型铜矿都与环块构造(环形构造)有关,环形构造控制了斑岩铜矿的定位,但并不是所以的环形构造都控制着矿床的形成。

李廷祺应用数学物理的方法对“岩浆期后矿床”的成矿原理和环形构造的控矿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只有那些与早期气态物质上升高度相当的截面并由早期气态物质爆破形成的环形构造才有可能控制“岩浆期后矿床”的形成。

关于环形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涉及金矿、铅(锌、银)矿、铜矿以及锡矿和铀矿等[4]。

环形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已引起国内外一些遥感地质工作者重视。

本文综合分析因内外一些环形构造控矿的典型实例, 论述了环形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密切联系, 并讨论了环形影象的遥感地质解译在指导找矿勘探、和盲矿预测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1 环形影像特征不同地区的环形影像特征各不相同,本文以山东省[4]、云南省[5]、锡多金属矿床[6]、赋锡环块构造[1]的环形影像为例加以阐明。

1.1山东省环形影像特征对山东省不同时相卫星像片进行系统解译,初步发现环形影像168处(包括大、中、小规模);按形态分,有单环、多环、半环、椭环之别;有些是地形地貌的反映,但更多的是某种地质构造的直接或间接显示;分布上具有特殊的规律性。

概括而言,山东省范围内的环形影像具有以下特点:(1)环形影像的出露,具有成群成带的区域性分布特点。

相当数量的环形影像都分布在山东海岸地带及其附近,威海—青岛—日照一带,蓬莱—招远—平度一带,黄河三角洲地带等,都有大量环形影像密集发育。

这可能与海岸地带的构造活动性和其他特殊地质作用有一定联系。

(2)绝大多数环形影像的出露,与一定的岩性分布相关,即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火成岩(包括各种侵入岩)、太古—元古代变质岩区线二者的接触地带。

(3)几乎所有环形影像在空间上都与线状断裂构造相伴出现,相互切割交错,其先后次序较为复杂环形构造影像发育地区,一般线形断裂甚为发育、密集或构成断裂带。

牟平—青岛断裂带即属此类。

(4)环形影像与矿质源岩(火成岩及前寒武纪变质岩)及直线断裂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环形影像构造的控矿内在机理。

通过对环形影像的地质调查对证,发现环形影像与各种地质作用的关系,按其形成的不同地质因素,大致可分为显示各种侵入岩体及其边界条件(烘烤边、岩相分带、蚀变带等)的环形影像;显示中心式喷发(岩)残留,隐伏火山机构的环形影像;显示前寒武纪变质岩区某种构造(弯窿、隐伏侵入体等)的环形影像;显示构造岩块活动的环状断裂影像;显示隐伏区凸起、凹陷构造的环形影像;以及与地貌有关或显示岩性差异界线的环形影像等。

其中前三种情况较为普遍和明显,与矿产资源的关系亦更为密切[4]。

1.2云南省环形影像特征云南境内的环形构造,包括与构造格局有关的地质构造环(环块)、岩浆环、岩体构造环、隐伏岩体环和蚀变矿化环等。

它们有单独的各自组合形式,如环链、环结、子母环、套环、交叠环及层环(同心环)等等。

同时也会与线性构造及多边形块体构成组合,如线环相切、线环相交、外菱内环构造及内菱外环构造等等。

另外,因岩性关系,环内纹饰也会有多种形式。

1.2.1地质构造环(环块)构造环作为构造格架之一,是大地构造相中的一种表现,形成于多边形块体的“角端消亡”现象之后。

角端地段是断裂构造交叉及多发地段,故易形成构造环块。

直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几百或上千公里,小者可以是十几~几十公里。

构造环的角端易形成“鱼头状”三角形成矿模式块体。

1.2.2岩浆环、岩体构造环及隐伏岩体环与地质构造环有相似处,但受规模较大线性断裂或隐伏断裂控制,且处于这些断裂构造的交叉点或其附近,往往呈套环及环结,岩带则成环链带。

与岩浆岩有关的构造环(块),直径决定于岩体(包括隐伏部分)的大小。

其中,次级环多代表岩浆期次,呈侧向叠加趋势。

周边盖层在影像中呈伞裙状铺盖,或呈穹隆形态出现,具放射线状、爆裂形构造、较大的切割性线性构造及解理型十字细纹线性构造。

色调多有森林植被色,地貌上多为圆润“馒头”状。

小岩体及岩脉则在地貌上显夷平态,亦可构成小型蚀变环形构造。

1.2.3蚀变矿化环(元素浓集环或称热液蚀变环)形成机制是由于蚀变使原岩物质组合改变,致使原岩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改变。

影像中呈现出硬度、烈度及色调变化,风化形变也发生改变。

蚀变次数越多,这种变化越大,有用元素聚集越多,从而也就出现矿化蚀变。

影像中显现出这种蚀变矿化环及其组合的环结、环链和环带,沿断裂构造及交叉点或岩体环及构造环周边分布。

直径大小及判别精确度取决于影像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位置准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显现的则为靶区或是小型构造类环形构造。

由于机解羟基和铁染反映的蚀变有局限,而使目视解译判识也有局限,二者结合解译很有必要。

1.3锡多金属矿床环形影像特征本研究区环形构造特别发育, 其与成矿关系也相当密切, 因此, 也是遥感找矿的重要指示信息之一,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 通常在遥感图像上呈圆形、椭圆形、弧形、半圆环形等多种不同形态, 其直径约为0. 5~ 7 km大小不等;( 2) 从环形构造的影像特点来看, 其主要通过微地貌和影响色调异常表现出来, 在TM752假彩色合成图像上一般呈正地形、深绿- 灰黑色调;( 3) 通过对比环形构造与已知矿床(点)的产出位置来看, 大多环形构造与已知的矿床(点)空间关系密切, 许多矿床(点)均产出在环形构造里面或其周边部位, 尤其是分布在环形构造与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形构造的重叠、相交部位。

1.4 赋锡环块构造影像特征赋锡环块构造有由色调异常显示的色调环块。

由线性体所围限和显示的线性环块有环块内结构组合简单的简单环块(多显示一次形成或简单的地质体), 环块内结构组合复杂的复式环块(多显示多次或多阶段叠加, 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地质体)。

多代表一定深度的地壳物质由构造一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块体。

赋锡环块构造通常由大小不等的环, 级次不一的线性体, 显示一定的排列形式和生成顺序, 隶属关系, 具成生联系的等级体制 它们显示为线性体和环形体的典型组合结构:环一线切接结构, 对环结构, 卫星环群结构 结构要素具趋群性和共拥性;多地学环常具同位性。

锡矿化集中展布于复式环块构造中的特定部位 低级次环, 环一环叠加部位, 环一线叠加部位。

2.环形影像的成因有关环形构造的成因类型提法很多(表一)。

现将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主要类型简述如下: 1.火山机构: 如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口湖等。

一般呈明显的环状或环状与放射状线性构造的组合形态。

古老火山机构的残余、隐伏火山机构( 如有些爆破岩筒、古老火山体的掐落机构等) 则往往影象隐晦。

2.岩浆侵入体或岩浆活动中心。

常呈圆形、椭圆形, 一般影象清晰。

色调随岩石中基性组分的增高而变暗。

有些隐伏岩休在图象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示, 但一般比较隐晦。

3.褶皱构造: 尤其是短轴背、向斜、弯窿构造等, 常呈明显的环带。

4.新的隆起和拗陷盆地。

常呈环状或不规则环状。

5.弧形断裂、旋扭构造: 如陕甘宁大型环体、四川盐源环体, 云南腾冲地区金平环体和黄泥河环体( 涡轮状构造) 。

这类环状构造也较常见。

6.热液蚀变带构造( 晕圈)。

不同类型的蚀变作用在不同谱段的遥感图象上显示不同清晰程度的环状或不规则环状构造。

7.盐丘构造, 如美国墨西哥湾西海滨地带的浅色圆形斑块。

我国湘西一些盐矿区内或其外围的椭圆形环体, 其影象特点为内周暗、外围浅; 推测可能为盐丘构造。

8.古潜山以及一些具物探异常的环形构造。

9.陨石坑: 目前地球上业已证实的陨石坑有70 多个, 其大小不一。

如加拿大的Manieouagan ( 直径大于50公里) , 苏联西伯利亚, ( 直径达200公里) 等, 在遥感图象上呈清晰的环状。

10.热动力构造岩块: 遥感图象上许多环形、弧形封闭形和多边形断裂所围限的地质体有的系来源于地壳深部, 据推测是地慢放射性元素聚合热核爆炸所形成的高能热压岩浆湍流,依高粘度特高压强流体力学运动规律, 几经射流或穿刺到地壳不同深度, 冷疑形成的坚硬岩块, 构成环形或不规则环形构造。

总之, 遥感图象上的环形构造多种多样, 其成因类型并不限于上述几种, 有些还是复合成因, 实际研究中应抓住其主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