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劳技课堂教学评价表

初中劳技课堂教学评价表

初中劳技课堂教学评价表附件一《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课堂观察记录表》使用说明一、使用范围本《课堂观察记录表》适用于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各种课型(含)的课堂教学观察,与《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配套使用。

二、主要项目本《课堂观察记录表》主要记录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过程描述与课堂观察记录、点评批注、板书、简易量化观测。

三、使用说明本《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时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记录主要文字;定量记录主要用次数和打“√”表示。

项目不同,记录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具体情况如下:●课前准备记录教师教具、材料准备、学生制作用的工具设备、材料等。

●教学环节在使用时,教学环节的书写依据为执教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图。

听课教师可在听课过程中,记录环节名称或内容。

●时间分配记录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可以统计学生设计与实践操作和教师讲解实践的比例。

●教学过程描述与课堂观察记录记录教师的讲解、提问、演示示范的内容。

记录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设计、制作、评价的内容。

●点评批注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突发事件。

●板书记录教师的教学板书。

●简易量化观测教师提问次数:教师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或者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属于教师提问。

教学资源:包括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龄:兼职教师填写兼职劳动技术课的教龄。

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整体观察与记录表教师☐男☐女学校班级日期月日(星期)午 ~ 人数课题课程分类□设计类□工具与材料类□加工与制作类观课记录可使用代码T 教师主导的活动 S 学生自主的活动 TS教师学生互动交流 T1教师巡视指导 S1学生操作开课类型□随堂课□研究课□实录课□评优课□展示课□其他教材(名称、版本)课前准备时间环节教学过程描述与课堂观察记录点评批注板书简教师技能指导频次学生主动提问次数教师本体性知识错误次数易量化观测汇总教师提问次数游离课堂的学生数拖延时间学生作品成功率 <60%□ 60%~80%□ >80%□课堂氛围好□较好□一般□差□学生发言覆盖面 <15%□ 15%~30%□ >30%□教学资源好□较好□一般□差□学生自主活动比例<30%□ 30%~50%□ >50%□学生工具使用效果好□较好□一般□差□教师讲解时间时长<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观课者职称专兼职教龄附件二《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使用说明一、适用范围本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适用于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与观察记录表配合使用。

二、评价量表组成评价量表由课程水平、学生学习、教师素养及课堂文化四个模块组成,其中课程水平是基本模块,学生学习、教师素养和课堂文化是拓展模块,根据评价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块。

每一模块设有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相对固定,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不同的课型其二级指标略有不同。

每个二级指标都有相应的观测点例举,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观测点证据的收集1.关于一级指标中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评定,主要根据教学设计、说课等文本材料,其它指标主要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分。

2.关于一级指标中(拓展)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学习质量、教学技能、教学智慧、教学环境及教学氛围,主要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及观测到的环境进行评分。

四、分值等级表中分值栏目共为五个等级,1表示很差3表示一般5表示很好。

基本部分“课程水平”总分50分,优45-50分;良40—44分;合格30—39分;不合格——30分以下。

拓展部分包括“学生学习”、“教师素养”和“课堂文化”,总分50分,优45-50分;良40—44分;合格30—39分;不合格——30分以下。

中小学劳动技术工具与材料类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模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评分1-5课程水平1、目1.1精准性1.1.1观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之间(基本)标设计的相关性判断定位的准确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

1.2可测性1.2.1观测教学设计的表述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判断结果的可测性和过程的可操作性。

1.3价值性1.3.1观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学行为判断是否关注育德和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2.1重点难点2.1.1通过对教材分析、教学观察判断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的是否合适。

2.1.2观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判断是否有效解决技术重点,突破技术难点。

2.2内容选择2.2.1观测教师对教材内容选择、重组、再创造判断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是否有利于学生梳理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2.2 观测教学内容的呈现的方式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教学过程3.1教学方法3.1.1观测教师教学方法(讲授、讲演结合、讨论等)判断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1.2观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判断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3.2教学组织3.2.1观测课堂导入,判断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

3.2.2观测教师工具操作演示、问题的逻辑性,判断是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重点突出。

3.2.4观测教师在教学中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操作预先提示判断是否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3.3课堂评3.3.1 观测教师是否用预设的材料与工具要求评价学生价的技术水平与作品的内容,判断评价的准确性。

3.3.2观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评价是否及时,判断评价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具有诊断作用。

4、教学效果4.1目标达成4.1.1观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工具使用和材料的选择正确率,判断阶段目标是否达成。

4.1.2观测学生学习结果成功的百分比,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4.2能力发展4.2.1观测学生在使用工具和选择材料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概括性评语:(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整体水平,并能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给出一定的教学建议)总体评分:课题观课者教龄职称中小学劳动技术加工与制作类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模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评分1-5课程水平(基本)1、目标设计1.1精准性1.1.1观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定位的准确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

1.2可测性1.2.1观测教学设计的表述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判断结果的可测性和过程的可操作性。

1.3价值性1.3.1观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学行为判断是否关注育德和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2.1重点难点2.1.1通过对教材分析、教学观察判断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的是否合适。

2.1.2观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判断是否有效解决技术重点,突破技术难点。

2.2内容选择2.2.1观测教师对教材内容选择、重组、再创造判断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是否有利于学生梳理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2.2观测教学内容的呈现的方式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教学3.1教学方法3.1.1观测教师教学方法(讲授、讲演结合、讨论等)判断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

3.1.2观测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操作、倾听,协作的表现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2教学组织3.2.1观测课堂导入,判断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

3.2.2观测教师操作演示、问题的逻辑性,判断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重点突出。

3.2.3观测教师在教学中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操作预先提示判断是否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3.3课堂评价3.3.1 观测教师预设的加工与制作要求与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平、作品的内容,判断评价的准确性。

3.3.2观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评价是否及时,判断评价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具有诊断作用。

4、教学效果4.1目标达成4.1.1观测学习过程中,学生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的正确率,判断阶段目标是否达成。

4.1.2观测学生学习结果成功的百分比,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4.2能力发展4.2.1观测学生在完成加工制作项目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概括性评语:(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整体水平,并能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给出一定的教学建议)总体评分:课题观课者教龄职称中小学劳动技术设计类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模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评分1-5课程水平(基本)1、目标设计1.1精准性1.1.1观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定位的准确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

1.2可测性1.2.1观测教学设计的表述和学生活动的开展判断结果的可测性和过程的可操作性。

1.3价值性1.3.1观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学行为判断是否关注育德和育人价值。

2、教学2.1重点难点2.1.1通过对教材分析、教学观察判断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的是否合适。

内容2.1.2观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判断是否有效解决技术重点,突破技术难点。

2.2内容选择2.2.1观测教师对教材内容选择、重组、再创造判断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是否有利于学生梳理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2.2 观测学生在活动中设计的作品的规范、质量判断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

3、教学过程3.1教学方法3.1.1观测教师教学方法(讲授、讲演结合、讨论等)判断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1.2观测学生能否按需求设计、实施有创意,活动中能倾听、会协作,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2教 3.2.1观测课堂导入,判断学组织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

3.2.2观测设计准备过程中提供的资料信息,判断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参考性。

3.2.4观测教师在教学中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操作预先提示判断是否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3.3课堂评价3.3.1 观测教师预设的设计要求与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平、作品的内容,判断评价的准确性。

3.3.2观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评价是否及时,判断评价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具有诊断作用。

4、教学4.1目标达成4.1.1观测预先设计的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结果,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效果4.1.2观测学习结果反馈的内容,判断学生设计一般方法掌握的程度。

4.2能力发展4.2.1观测学生在完成设计或创新作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概括性评语:(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整体水平,并能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给出一定的教学建议)总体评分:课题观课者教龄职称评价模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评分1-5教师素养(拓展)5、教学技能5.1语言表达5.1.1观测教师语言和体态表达,判断准确性、流畅性、启发性、体态语言的配合度。

5.1.2观测教师对劳动技术学科专用术语的使用情况(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判断是否能规范表达学科术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