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气药

补气药

一、补气药
(一)大枣
性味归经甘,温。

归脾,胃
功效应用
1,养血安神:适于血虚面色萎黄及心失所养,血虚脏燥者。

2,补中益气:用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诸证。

3,缓和药性:与祛邪药配伍,可缓其毒烈之性,以护正气。

用量用法3-12枚,或10-30g。

为丸服当去皮核捣烂。

(二)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肺止咳:可用于肺气不足,久咳虚喘,或肺肾二虚,纳气无力的虚喘。

2,补脾止泻:主治脾气不足,食少便溏,或妇女白带过多属脾虚湿注者。

3,补肾固精缩尿:可用治肾虚下元不固,遗精,小便频数。

此外,本品又常用于消渴,属气阴两虚者。

用量用法10-30g,大量60-250g。

研末吞服,每次6-10g。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服。

(三)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

a.气虚欲脱,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汗不止,脉微欲绝者。

b.气脱亡阳,上面症状兼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

每与附子同用。

2,补脾益肺:可治脾,肺气虚。

a.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呕吐泄泻,舌淡脉缓。

b.肺气不足,咳喘乏力,动则益甚,自汗脉虚,易感风寒。

3,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a.津伤口渴,热伤气阴,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大无力,每与石膏,知母同用。

b.内热消渴,烦渴不止,脉数无力,属内热而气阴不足者。

常与养阴清热药同用。

4,安神增智: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常配养心安神药。

此外,还可用治血虚,阳痿及正虚邪盛,均取本品气旺生血,气旺阳自强及扶正祛邪之功。

用量用法5-10g,宜文火另煎兑服。

研末吞服,每次1-2g,每日2-3次。

如挽脱救虚,当用15-30g,煎汁分数次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

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

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四)扁豆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健脾化湿: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

2,化湿消暑: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

用量用法10-20g。

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宜生用。

(五)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应用
1,补脾益气:用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2,润肺止咳:用治咳嗽气喘,适当配伍后,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3,缓急止痛:适于腹中挛急作痛及四肢拘挛疼痛,每与白芍同用。

4,缓和药性:可用于缓解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并用以协调药物间的联合作用。

此外,用治食物,药物,农药引起的中毒,本品又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用量用法2-10g。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以炙用。

使用注意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大量久服可引起水肿,也应注意。

湿盛中满者忌服。

(六)党参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中益气:用治脾,肺气虚。

a.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纳少便溏。

b.肺虚咳喘,短气乏力。

2,养血,生津:用治血虚,津伤。

a.血虚萎黄或气血两虚,与补血药同用。

b.热伤气津,汗出体倦,心烦口渴,常配生津敛汗药同用。

用量用法10-30g
使用注意反藜芦。

(七)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气升阳,适于气虚及气陷之证。

a.肺气不足,久咳虚喘,自汗脉虚,易感风寒。

常配补肺止咳平喘药。

b.脾胃虚弱,食少纳呆,消瘦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脉缓。

c.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

2,益卫固表止汗:用治体虚自汗,如气虚自汗;配滋阴降火药也治阴虚盗汗。

3,利水消肿:主治脾虚失运,水湿停留,水肿,小便不利,每与利尿药同用。

4,托毒生肌:善治疮痈日久,气血亏虚,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多配补气养血药。

此外,还可用治血虚,血瘀,失血等证,均取气旺生血,行血,统血之义。

用量用法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

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余生用。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疮肿等均不宜使用。

(八)西洋参
性味归经苦,微甘,性寒。

归心,肺,肾经。

功效应用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a.肺肾阴虚火旺,劳热咳血,常和滋阴降火药同用。

b.外感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配清热生津药。

c.用于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也治肠热津亏便血。

用量用法3-6g,另煎兑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忌用。

忌用铁器及火炒。

反藜芦。

二、补血药
(一)龙眼肉
性味归经甘,温。

归心,脾经。

功效应用补心脾,益气血:主要用治心脾两虚,气血双亏之惊悸,失眠,健忘,食少倦怠及妇女崩漏出血。

用量用法10-15g,大剂量30g。

使用注意湿阻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二)阿胶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血止血:可用治血虚萎黄,头晕,心悸;或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

2,滋阴润燥:善治肺肾阴虚燥热。

a.肺阴不足,肺燥干咳,少痰咳血,及虚劳咳嗽,配伍养阴润肺药。

b.热病伤阴,虚火上炎,心烦不眠。

常配养阴清热药。

c.热病后期,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手足抽搐,多和养阴息风药同用。

用量用法5-10g。

用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应烊化冲服。

止血宜用蒲黄炒,润肺宜用蛤粉炒。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粘腻,有碍消化。

如脾胃薄弱,不思饮食或纳食不消,呕吐泄泻者忌服。

(三)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应用
1,补血调经:适于血虚证及月经病。

a.血虚: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淡脉细。

b.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论寒热虚实,配伍得当,均为常用。

2,活血止痛:善治血瘀诸痛。

a.跌打损伤,瘀肿作痛,配散瘀止痛药。

b.风寒痹证,肢节疼痛,配祛风湿药。

c.气血虚寒,腹中冷痛,配温中散寒药。

d.瘀血诸痛:如头痛,胁痛,胸痹,疮肿,配活血止痛药。

3,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5-15g。

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即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酒制能增强活血之功。

使用注意湿盛肿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四)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1,养血敛阴止汗:适于血虚阴亏证。

a.血虚诸证,如面色萎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b.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后者多配桂枝。

2,平抑肝阳,柔肝止痛:适于阴虚肝旺证。

a.肝阳上亢症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

b.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多梦易惊。

c.肝脾不和,脘腹挛急作痛和血虚引起的四肢挛急作痛,每伍甘草。

此外,还可用治肝强犯脾引起的腹痛腹泻及下痢腹痛。

用量用法5-10g,大剂量15-30g。

使用注意反藜芦。

阳虚虚寒之证不宜单用。

三、补阳药
(一)肉苁蓉
性味归经甘,咸,温。

归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
1,补肾阳,益精血:主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以及筋骨无力,小儿五迟。

2,润肠通便:适于津枯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10-2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忌服。

(二)杜仲
性味归经甘,微辛,温。

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肝肾不足,腰痛膝软。

2,安胎:适于肾虚胎动不安或习惯性堕胎。

此外,还可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用量用法10-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