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
(2)表决机制。公共物品的生产也可以由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在私人部门中,人们对产品的偏好是通过他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达的。在公共部门中,人们对产品的偏好是通过他们的投票来表达的。公共部门根据人们的投票结果做出决策,称为公共选择。
投票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规则。但集体表决规则也是有利有弊的,就其弊病而言,如决策成本太高,即投票表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历时间太长;投票结果易于发生偏差,即许多选民并不清楚投票的目的,容易受到宣传和舆论的影响,投票结果并不一定反映了选民的意愿。
政府进行公共物品生产决策和提高效率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工具:
(1)成本—收益分析。又称社会项目评估分析法,是用来评估经济项目或非经济项目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首先估计一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然后把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公共物品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项目,并运用社会项目评估分析方法来加以讨论。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该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成本,则它就值得生产,否则便不值得。
(2)消费的非竞争性。对于公共物品来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不妨碍同时享用,也不会减少其他人享有的数量和质量;而私人物品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当某些人或企业对某些一定数量的私人物品的享有,实际上就排除了其他个人或企业的同时享用,其边际成本显然不为0.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对纯粹公共物品,由于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乘车”成为消费者的最一般选择,政府应是这类商品的主要提供者。(2)对混合物品:一种是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混合商品,对于这类混合商品既可以选择市场提供方式,也可采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方式。另一种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混合商品,其提供方式取决于受益外溢的大小:受益外溢很大的混合商品,应采取政府提供方式;受益外溢较大的混合商品,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比较:二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和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应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个人或企业享用;而私人物品的效用具有可分割性,它可以被分割成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并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谁付款谁受益。
公、私物品的最优标准区别: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其需求曲线是虚假的,(1)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2)即使单个消费者了解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们也不会如实地说出来。为了少支付价格或不支付价格,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由于上述原因,公共物品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免费搭便车:指某些个人不付费也可以同享公共产品的好处,完全依赖于他人付费。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支付代价而消费的人必将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公共的悲剧:由休谟提出,形容的是这一一种情况,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便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好处。
林达尔均衡: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1919年提出,指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以下面两个假设为前提条件的:一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愿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二是每一社会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和收入状况,甚至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能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任何一个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的物品。
效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而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个人或企业享用。
非竞争性消费:是公共物品具备的特性之一,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他人的消费数量,许多人可同时等量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物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无法准确确定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
第二、无法避免“搭便车”问题。
第三、造成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和利用不足。
所以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会不足。
公共物品问题的解决:由于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问题,人们会压低显示其真实支付意愿倾向,因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3)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同样的,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方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外;而私人物品在受益上是排他性,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人们才意愿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简述如何鉴别排他性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
拥挤性公共物品:这种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比较明显,这种准公共物品可称为拥挤性公共物品。即在没有太多消费者时具有非竞争性,但在消费者的人数过多时,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上升(或给其他消费者带来成本)的物品。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排他性公共物品:如果准公共物品的排他性比较突出,这种准公共物品可称为排他性公共物品,即具有排他性的非竞争性物品,如有线电视节目,比较适合私人企业来生产。
受益的非排他性:指物品和服务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个消费者所专有,若要限制他人享受这种物品带来的好处或消费这种物品是不可能的或代价太大。
混合物品:指既具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性的物品。
混合物品的供给:混合物品既可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采取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
纯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问题:纯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在其私人边际效益的总和(社会边际效益)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实现,市场的供给对于纯公共物品来说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对于它额个人消费必然伴随着正的外部效应,从而会导致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如何提高效率。
优效物品:指由政府提供的、全体国民都应当享有的,不能因为不支付而受到排他威胁、时常在法律上墙皮消费者必须消费的东西。从需求角度说,指处于社会原因的需求量大于个人处于私人原因的需求量的物品。
纯粹私人产品与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有何区别:
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表现为水平相加,即某种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可通过加总某一时间内所有单个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上对该种私人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而得出。而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表现为垂直相加,即某种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可通过将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所有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而得到。其原因在于,在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情况下,每个消费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调整的只是其消费的数量。而在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情况下,每个消费者所面对的是同一数量的物品或服务,但他所愿支付的价格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