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雨巷导学案附答案《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现代诗歌单元知识链接【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
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学习情境建构:播放视频《诗人毛泽东·谁主沉浮》和《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基础学习交流】一、预习课文问题1:借助工具书校对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撑()着彷()徨凄()清巷()道彳亍()凄婉()颓圮()迷茫()似()的泥()古问题2:结合注释,疏通全诗,标注重点词句,画出疑点,以备质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走近《雨巷》,初步解读1.齐读课文,讨论明确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2.理清诗歌的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方法技巧探究】一、徜徉《雨巷》,品味精读1.品味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
第一,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
有“颓圮的篱墙”。
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2、《雨巷》这首诗有哪些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暗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课程达标检测】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下作业】篇二:雨巷习题《雨巷》1. 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诗回答为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两节诗内容大致相同,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则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1.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
作用:一是反复咏叹,加强感情的效果,体现诗人那种极度地寂寥。
二是增加诗地音乐感。
2.作者在最后一节把第一节的“逢着”改为“飘过”有什么作用3.思路引导: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
“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
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参考答案: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4.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问这两节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雨巷》的这两小节,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这两节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5.关于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表现了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6.对于文章中的两个主要意境描写该怎样欣赏和理解1、《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7.雨巷的意境 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