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看诗歌写作技巧
作者:单非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年第06期
1927年夏,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4.12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杀害、被追捕。
就在这时候,年仅21岁的诗人戴望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清冷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
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写作时,戴望舒正居住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他家就有那么一条狭长的小巷。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诗中描绘的梅雨季节中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又是富有象征性的意象。
古人说:“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是要抒发感情的,在抒情时,要化抽象为具体,诗人把心,中积郁的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化为具体的意象,诗中的狭窄阴沉的雨巷。
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与独行者想象中相逢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
暗示出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怀。
从写作技巧来说,这首诗用的是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化抽象的象征义为具体的象征体,诗中那个独行者,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那狭窄寂寞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现实,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美好的理想。
她的愁苦惆怅、倏忽即逝,像梦一样飘过,象征着诗人理想的渺茫。
诗要用形象言志抒情,所谓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感情的生动的形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境的有机结合,即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雨巷》中,我们很难说清诗人描绘的是实景,还是幻觉,它与读者若即若离、亦幻亦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深朦胧的美感。
《雨巷》这首诗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诗歌写作还要化清晰为朦胧。
诗中的形象即要具体生动,又要朦胧、恍惚,诗中的形象和读者若即若离,如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诗人仿佛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其实可贵就在于不说破,因为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是半透明的。
虽然诗人一切都没有说穿点透。
然而读者却懂了,感觉到了,“因为诗中有真挚的感情作骨架”。
这一点,我们欣赏下面一节自然会心领神会: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写意,实际上是为了化复杂为单纯,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孤独、颓丧、失望、迷惘、苦闷、彷徨,但又对理想充满憧憬、希望、追求、向往,这种矛盾的思绪如一团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但诗人善于化纷乱为整一,把这种难于言传的心绪化为固定的时间空间,空间是小巷,时间是雨季、梅雨时节,人物是“我”和姑娘,道具就是两把油纸伞。
从相见到离开,须臾之间,“我”和姑娘失之交臂。
诗中的意象极为单纯,因为它并不需要许多。
诗歌写作,还要学会化用前人作品,妙在用其境而不用其意,诗的立意各有不同。
但是诗所运用的物境却可以互相借鉴。
《雨巷》中几次出现的丁香,就是一个传统的用于言情的物象。
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用丁香结(花营)象征人们的愁心。
晚唐的李商隐诗《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词《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真珠”。
指珠帘,“玉钩”,用玉琢成的帘钩。
“青鸟”代替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指丁香花蕾,象征愁心,这里又加上雨中境界,又加一“空”字。
是徒然的意思,意思是丁香花蕾虽然凄艳动人,值得怜悯,却无人理会。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即江陵、吴、彭城。
这是六朝故地。
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怨情的意境和方法。
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李商隐的“愁”是因为他陷于牛李党争,他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因而遭牛党骨干宰相令狐楚父子的嫉恨,将他从京师排挤到凄凉的巴山蜀水。
李璟的“愁?是因为
他的南唐小朝廷受北方强大的后周威胁感到偏安江南一角而风雨飘摇。
李璟本是一个“天性儒懦,素昧威武”的人,他擅长的是文学艺术,但对武力征伐、卫国保家一窍不通。
他也只会为了苟安下去而向北方俯首称臣。
戴望舒的“愁”的内涵自然和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借鉴丁香结愁的意象。
而且他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想象出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如丁香一样瞬忽绽开又瞬忽即逝。
且看《雨巷》开头一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着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