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史料题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三、中外朝制度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俱上书曰……四、评价汉武帝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五、尚书台权力的发展1.仲长统昌言曰: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

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

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咷泣血者矣!(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九汉安帝永初元年)2.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尚犹主也。

汉承秦置。

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

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

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至後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

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

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

”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

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

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

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

(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省》)3.后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

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

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

”(《通典》卷22《录尚书》)4.秦置尚书令。

尚,主也。

汉因之,铜印青绶。

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

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

(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

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

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

宜罢中书宦官。

”)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

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

(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令》)六、清议与党锢(《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第68页)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党锢列传序》)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汇编》第70页)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伎〕乐,列乎深堂。

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八、经今古文之争(《汇编》第84页)九、曹操唯才是举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选自《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十、曹魏屯田(《汇编》第95页)十一、王与马共天下(《汇编》第108页)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

”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

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十二、沈约奏弹王源与庶族联姻(《汇编》第111页)自宋氏失御,礼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

姻娅沦杂,罔计厮庶。

贩鬻祖曾,以为贾道。

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

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

……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

玷辱流辈,莫此为甚。

……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

……王满连姻,实骇物听。

……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

(选自萧统:《文选》卷40《弹事》沈约奏弹王源文)十三、江南经济发展(《汇编》第114页)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选自《史记》卷129《货殖列传》)2、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自汉氏以来,民户雕秏,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

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选自《宋书》卷54《孔季恭传》“史臣曰”)《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十四、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的变化1、初,魏孝庄帝以尒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

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

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

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

每一团,仪同二人。

自相督率,不编户贯。

都十二大将军。

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

无他赋役。

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

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2、(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

……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周书》卷2《文帝纪》下)3、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隋书》卷4《食货志》)十五、五胡乱华(《汇编》第106页)十六、孝文帝改革(《汇编》第120页)十七、东魏鲜卑与汉族的矛盾(《汇编》第126页)十八、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变化1、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

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

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朕甚愍之。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选自《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年五月诏书)2、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

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

河北之地,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

(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3、天宝八载五月九日,停折冲上府下鱼书,以无兵可交。

至末年,折冲府但有兵额,其军士、戎器、六驮、锅、幕、糗粮并废。

(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十九、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

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

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