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整理人体寄生虫学绪论——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网络课程课堂笔记

笔记整理人体寄生虫学绪论——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网络课程课堂笔记

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学习通网络课程课堂笔记整理(详)人体寄生虫学绪论部分教学内容:引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与学习的目的、寄生关系及演化、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的感染特点、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止、寄生虫的分类教学要点: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与学习目的/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感染的特点/熟悉寄生关系及其演化/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一、引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世界十大热带病:麻风病、结核、登革热疟疾(malaria)(此下为七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淋巴和盘尾)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非洲和美洲)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曾于长江流域)丝虫病(filariasis,1994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2006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的)黑热病(kala-azar,1958年基本消灭)钩虫病(ancylostomiasis,农村地区较普遍)二、定义、范畴与学习目的(一)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语义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二)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1.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原虫>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单细胞寄生虫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疟原虫等。

2.医学蠕虫学(Madical Helminthology)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多细胞寄生虫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蛔虫、血吸虫、猪带绦虫等。

线虫、吸虫、绦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2cm、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最长可达7.5cm<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体长可达4-8米甚至10米>3.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研究能传播疾病及致病的节肢动物和人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如蚊虫传播丝虫病,疥螨引起的疥疮等。

<蛛形纲,蜱螨,昆虫纲,蚊虫>原虫、蠕虫、少数节肢动物作为病原体进入人体致病节肢动物除了少数以外主要是传播疾病(三)学习人体寄生虫的目的寄生虫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他与病理学、药理学和卫生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为临床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为了控制病原寄生虫及与疾病有关的节肢动物,以消灭其所致的疾病。

三、寄生关系及其演化(一)寄生于寄生关系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益。

<比如牛马等食草动物,胃里旋毛虫分解植物纤维,死后为牛马提供蛋白质>3.寄生( 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

寄生虫(Parasite)寄生生活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宿主(Host)被寄生虫所寄生并受到损害的生物、如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对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身的生活能力就越弱。

寄生生活的历史越长,适应能力越强,依赖性越大。

1.形态变化(1)体型改变如跳蚤:身体左右侧扁平。

血吸虫:圆柱形<寄生在血管中>。

(2)某些器官的退化或消失如吸虫:消化器官退化绦虫:消化器官消失(3)某些器官的加强如蛔虫:生殖器官发达<双管型,两个子宫> 牛肉绦虫: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4)新器官的产生猪肉绦虫:附着器官——吸盘、顶突、头钩2.生理功能的变化(1)肠道寄生虫的抗消化液的机能<蠕虫免受胰、胃蛋白酶的影响>(2)繁殖能力的加强<雌蛔虫每天可产24万个卵、牛带绦虫每天可产72万个卵> (3)适应外界环境条件能力加强(4)各种特殊向性的出现3.侵袭力的变化4.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表面抗原的改变>5.基因变异四、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寄生虫类别寄生部位:体外:寄生在体表的寄生虫。

如虱、蚤体内:在体内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寄生时间:长期性:成虫必须经过寄生生活,如蛔虫暂时性:取食时暂时与宿主接触,如蚊寄生性质:专性:是指必须寄生否则不能存活的种类,如蛔虫(重点掌握)兼性: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偶然: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机会致病:如刚地弓形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是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数显异常增殖也且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

(二)寄生虫生活史(Parasitic Life Cycle)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生活史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土源性蠕虫。

间接性: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生物源性宿主。

1.宿主:按性质不同可分为(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成虫后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以在人体也可以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脊椎动体内的寄生虫可以传染给别人,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即宿主出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4)感染阶段(感染期)能进入人体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寄生虫结算称为感染阶段。

感染各种传播媒介的阶段传播途径之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寄生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预防疾病生寄生部位活排除方式病原学诊断史终宿主中间宿主传播媒介五、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夺取营养<比如蛔虫消耗营养,钩虫消耗人的血液>2.机械损伤<寄生虫在移行过程中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或对某个管道(胆道、肠道)进行阻塞或长大后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3.毒性与免疫性损伤<寄生虫排泄物对人体组织有刺激性作用可以产生病理变化,比如钩虫成虫分泌抗凝素,伤口不易愈合(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产生完全抵抗力,少见)2.宿主消除部分寄生虫;(部分免疫力,多见)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

(杜氏利士曼原虫不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反而大量繁殖)(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1.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生理屏障(三大:皮肤黏膜、血脑、胎盘)●吞噬细胞等对寄生虫的吞噬●补体系统2.获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免疫球蛋白介导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淋巴细胞介导(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1.寄生虫抗原一般可分为:体抗原、代谢抗原(包括分泌抗原及排泄抗原)和表面抗原。

他们的化学性质为蛋白质、糖酯或多糖。

2.特异性免疫类型(1)缺乏有效免疫:宿主感染某种寄生虫后,不能产生有效免疫(2)消除性免疫:这是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

感染某种寄生虫后,可获得完全的抵抗力。

<麻疹水痘等>(3)非消除性免疫:这是人体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两种(要求掌握):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在感染有一定抵抗力,如见于疟原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宿主体内的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对在感染是侵入的幼虫,宿主却又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如见于血吸虫。

(五)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的现象。

(六)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主要见于蠕虫感染,H1抗体、IgG抗体)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抗体介导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T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主要见于蠕虫感染,如旋毛虫病出现的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蛔虫幼虫引起的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都属于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

六、寄生虫感染的特点㈠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⒈带虫者(Carrier)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感染者。

⒉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是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这与宿主不能产生完全免疫有关。

⒊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 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㈡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⒈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的蠕虫幼虫在体内移行所造成的疾病。

⒉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是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病变。

七、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㈠流行的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易感人群㈡、流行因素⒈自然因素⒉生物因素⒊社会因素㈢流行特点⒈地方性⒉季节性⒊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这种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

㈣防治原则⒈控制(消灭)传染源⒉切断传播途径⒊保护易感人群八、寄生虫分类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的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与节肢动物门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中的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和纤毛门。

动扁形动物门物线形动物门蠕虫界棘头动物门医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学寄肉足鞭毛门生原生动顶复门原虫虫物亚界纤毛门学动物的命名采用二名制,就是一种寄生虫的学名包括属名(在前)与种名(在后)。

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