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教育科学学院 09心理班王晴萱 20091101300摘要: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起源于对政治现象中政治人的精神与生理的关注,故此,对于政治人格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是这门学科的主题。
从概念界定到研究方法等方面,精神分析既促进了人格研究的深化和成型,又给政治——人格分析法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现状展望人格政治分析法一、政治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政治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具体说它是一个双向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
一方面,它研究心理活动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和表现形式,揭示政治活动中的心理规律, 如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态度、知觉、情绪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研究政治活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规律,如政治系统、政治事件等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不是在我国产生的,虽然我国古代社会各派各家也都有许多政治心理思想的论述,但都是和其他思想融合在一起论述的。
人们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本世纪,在国外产生的。
1908 年,英国作家沃勒斯发表《政治中的人性》一书,表示出对政治中心理问题的极大兴趣, 因而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创始人。
最早将心理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E.梅里亚姆。
他在1925 年出版的《政治学的新特征》一书中提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是政治行为,但人们的政治行为反映着行为者特定的心理因素,提倡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去,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过程、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进行详细调查和微观研究。
到五十年代,政治心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大量心理学家开始从事政治心理学研究,他们用独特的方法使学科研究日趋成熟,代表人物有艾克森、艾多尔诺等人。
六十年代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也有其特点,研究人员日益重视对心理的政治研究,如动机研究,政治领导研究以及政治社会化研究等。
1968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成立了政治心理学分会,标志着政治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七十年代后, 政治心理学迅速发展,它以独立自觉的科学姿态出现在学术舞台上。
1973年,由克努森编辑出版了的《政治心理学手册》,全面介绍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研究范围,理论和研究方法。
1974年,威廉.F.斯通出版了《政治心理学》教科书,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
1978年1月,国际政治心理学会成立, 会员主要是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及少量的对政治心理学感兴趣的政府官员,学会出版了两种政治心理学杂志:《政治心理学》和《微观政治学》。
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政治动机、政治社会化、政治个性、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基本涵括了从个体到团体的各类政治活动的整个过程。
这五个方面分别着重研究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的推动力量,包括政治动机的定义、本质、形成条件与种类;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念、知识和个性的政治学习过程,包括对直接与间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考察;政治主体的持久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政治个性的本质、类型、个体特征及与其他政治特性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政治信念、态度、知觉和价值的总和的政治文化的定义、本质与功能;对各种政治行为,包括个体政治行为、团体政治行为、领导与被领导行为、选举行为、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等进行描述,推断其原因、后果和发展趋向,或对病态的及偏常的政治行为提出诊治性方案。
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传记法、采访法、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法、模拟法、统计法等。
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价值与地位已不可动摇,但它基本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调查的结果的集合,要成为一门完善的知识统一体,则有待于形成一种能够对各种政治现象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
三、政治人格分析作为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术界对政治人格的研究相当重视,透视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素质,推动政治文化培养,关注政治文化发展的主体性研究人格一词对于政治学家和心理学家而言范围大小不同。
心理学家将人格作为解释个体在面临不同刺激时的行为反应模式,政治学家更倾向于将人格看作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进而探讨这种机制对于政治行为产生的影响。
从概念界定到研究方法等方面,精神分析既促进了人格研究的深化和成型,又给政治人格分法带来了挑战。
政治人格作为人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于外的自我。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可避免地要涉入政治生活,并与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对现行的政治体系,有人认同、有人冷漠、有人敌视,这实际上便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理世界,是政治人格特质的表现。
现代政治人格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体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稳定的心理机制和外显形象的统一体。
现代政治人格的目标定位是公民型政治人格,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至少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政治主体意识、参政意识、法治意识、政治能力与政治效能。
中国现代政治人格建构的目标定位:公民型政治人格。
所谓中国传统政治人格,主要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成、发展,积淀于中国民众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习惯、取向以及外显的政治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政治人格具有权威主义结构的特点。
权威主义是一种反民主的人格,其政治倾向是:主张极权专制,限制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民主政治。
这种人格倾向与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极不协调的。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政治人格具有以下特征:服从和宰制倾向、平均主义倾向、遵循惯例。
人格对政治行为是否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假设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关人格与政治关系的论断。
柏拉图认为人格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人格。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按照执掌最高权力的人数多寡以及统治目的将政体划分为两类六种,正宗政体以促进公共利益为目的,包括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则是以牟取私利为目的,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这种政体划分法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如果按照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统治者的人格差异导致了两大类别的根本对立。
这一假设首先在拉斯韦尔那里正式得到确认。
(一)拉斯韦尔与人格理论的提出作为政治心理学的创始人, 拉斯韦尔一直强调政治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于“人”的研究,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关心“社会中人的问题”。
拉斯韦尔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心理学的概念与定义。
从心理的角度解释政治, 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拉斯韦尔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政治活动是自我满足政治行为者人格需要的方式之一, 政治活动的权力动机来自补偿未被满足的自尊需要。
需要发生于匮乏, 当行为者有很强动机要采取某一类行动时, 反映的是心中某一部份的缺陷所产生的倾向, 而需要是弥补缺陷的趋力。
在个人心理需要和社会可接受度之间发生矛盾时, 个人心理的“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会产生应付精神压力惯用的适应性行为, 这种机制协助保卫行为者的内在人格结构。
通过对于临床案例与政治领袖的分析, 拉斯韦尔提出自己的政治人格理论:政治人格源自从私人问题转移到公共话题的心理自居作用。
政治行为是政治行为者的人格把自身代换成公众目标, 然后又根据公众利益将其活动合理化的结果。
换言之, 政治行为源自私人动机的置换, 是个人不被接受的仇恨或负罪感被转移到政治因素中, 成为反对对手政策或策略的合法愤怒, 为个人潜意识中的动机提供了社会可接受的出路。
(二)政治人格的研究角度与人格类型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包括四个:人类的动机和情感、内在驱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变更的模式。
研究对象主要是三个, 一是引导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二是导致人们感到与众不同或同一环境下不同理解的情绪体验;三是体质、先天遗传或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 譬如在社会经历中形成的特定的走路、说话、思考、感觉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
主要是为了弄清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会有不同的需求、期望以及动机和情感。
(三)政治人格研究的路径与精神分析法政治人格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 其一是精神分析法, 这几乎成为高于人格研究的理论层级, 许多人将政治人格研究只是当作精神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而权威人格研究又几乎成了政治人格研究的全部。
确实, 政治人格研究最初恰恰是借用了精神分析的路数, 分析政治人物从政的内驱力。
但从另一方面讲, 认知、情感、行为主义乃至人本主义等心理学视角也都曾对人格的各种面向做出不同于精神分析的解释。
所以说, 政治人格只是一个研究主题, 而精神分析法是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其二是心理传记, 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研究路径, 即使是采用精神分析路径的学者也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政治人物, 心理传记包括对个体生活史的考察, 但并非所有心理传记都是精神分析。
一些人关注弗洛伊德式分析或者自我防御的观念, 有些集中在特定人格失调上, 譬如自恋人格、偏执人格。
一般会细致深入地研究和追踪个体领袖从童年到成年的个人、社会和政治发展。
四、中国现代政治人格建构的路径政治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会随着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改变。
我国现代政治人格建构的路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社会化:培养现代政治人格的重要方式作为具体的政治文化特质,政治人格的塑造有赖于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探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即政治文化在政治主体中积淀,使人在政治实践中具备政治人的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和政治情感: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
前一种活动是个体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
(二)市场经济:塑造现代政治人格的内驱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个体没有可能在与外世的物质、文化交换中找到自身的方位,从而产生人格独立与平等的观念。
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自我。
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换,我国政治文化正经历着一次涅磐,政治人格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人的政治行为存在各不相同的内在动机,如利益动因、权力和权利动因、个人心理动因等;同时,也存在某些无法摆脱的外在制约条件,如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
我们必须正视人格与政治关系研究中的局限,不能做人格决定论。
但是,也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中人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1.张海青《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2.魏万磊《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3.李响《中国现代政治人格建构之浅析》江西财经大学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