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高磷血症、低钙血症、PTH分泌增多,1,25-(OH)2-VD3形成减少以及胶原蛋白代谢障碍、酸中毒、铝中毒等有关。
⑴高血磷、低血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引起肾脏排磷减少,血磷升高。
血磷升高使血钙降低,剌激甲状旁腺引起继发性PTH分泌增多。
由于PTH的溶骨作用,增加骨质脱钙,导致骨质疏松,同时局部钙结节形成。
血钙降低可使骨质钙化障碍。
⑵维生素D3活化障碍:1,25-(OH)2-VD3有促进肠钙吸收和骨盐沉积的作用。
CRF时,由于25-(OH)2-VD3活化成1,25-(OH)2-VD3能力降低,使活性VD3减少,引起肠钙吸收减少,进而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低钙血症和骨质钙化障碍,而发生肾性佝偻病和成人骨质软化症。
⑶酸中毒:CRF多伴有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后者使骨动员加强,促进骨盐溶解,引起骨质脱钙。
同时酸中毒可干扰1,25-(OH)2-VD3的合成,抑制肠对钙磷的吸收。
⑷铝中毒:CRF时铝在骨基质和成骨细胞线粒体内聚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增生,胶原蛋白合成和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