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训练之如何把人物写得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写:正面描写(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
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
要想把人物写得生动,一般需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以运动多种手法来丰富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人物的正面描写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各种细节,写好细节,方法如下:(一)合理扩展,展开想象
合理扩展,运用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表情神态)、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例如:(原文)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
(扩展后)他见菜端齐后,便急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
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
——增加了动作细节描写
(原文)当我正想听她的回应时,电话的另一头却也传来了啜泣声,那一刻我震惊了。
我终于明白了,妈妈把我扔在外婆家,都是迫不得已的。
她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
(扩展后)当我正想听她的回应时,低沉的暗哑又无奈的啜泣声从电话的那一头清晰的传来那声音像把锤子敲打着我那原本对她冷硬的心:是呵,世上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是世俗的偏见和现实的无奈,妈妈怎会把我扔在外婆家呀?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呀!她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
——增加了心理细节描写
(原文)第二天,我的病有好转了,头也不疼了,烧也退了。
可是妈妈却因没有休息好,眼睛多了两个黑眼圈,脸色枯黄,好像整个人都老了很多。
“妈妈真对不起!”
(扩展后)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把我唤醒时,我张开眼就看见了妈妈那双由于整夜为我的病操心的黑眼圈,但那双眼睛那样温柔的注视着我。
妈妈看见我醒了,高兴地对我说:“烧退了,我去为你准备早餐了。
”看着妈妈脸色枯黄,好像在一夜之间她变老了许多,我的眼睛在瞬间被酸酸涩涩的液体充盈着,我低低地说:“妈妈,真的对不起!”
——增加了肖像、语言细节
(二)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原文)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
我微微睁开眼睛,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一条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补文)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
(原文)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张开嘴巴,嚼着食物。
(改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三)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原文)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
我微微睁开眼睛,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一条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补文)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里的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四)类比联想,添其内蕴
(原文)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
我微微睁开眼睛,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一条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补文)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原文)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补文)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迈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五)变换角度,增加层次(这其实是侧面描写)
(原文)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
我微微睁开眼睛,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一条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补文)我在这眼神的注视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象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的微笑;……
(原文)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仿佛在那里,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构建着一个新世界。
(补文)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索着他描述的世界,走过万水千山,看遍诗词赋文,阅尽风流人物,……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从枯燥走向生动
②从模糊走向真实
③从平淡走向深刻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正面描写)这男人体格健壮。
(侧面描写)因为他的体型,小偷从不敢打他的主意
(正面描写)这男人身材很高。
(侧面描写)普通人跟他说话时总是不得不保持仰视
(正面描写)这男人好几天没洗澡了,身上有股臭味。
(侧面描写)周围的人经过他身边时纷纷掩鼻而走。
常见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一)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
如: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
……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小仲马《茶花女》
(二)以物衬人(物指客观事物,包括事物和景物,景物其实就是环境描写)
例如:篇名:《口技》
语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的介绍。
作用:体现出表演者完全靠“口”在表演,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
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例如: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张之路《羚羊木雕》)
——这两段都是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三)以物衬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
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范文欣赏:
夏日,一场滂沱大雨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雨雾模糊了三轮车夫的视线。
(以景衬人)只见他皱着眉头,咬紧下唇,弓着背脊,在风雨中艰难地跋涉。
(神态、动作细节描写)脚下生锈的踏板,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以物衬人)那破旧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过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颈,全都浸湿在雨帘中,与汗水混成一片。
(肖像细节描写)车上的女乘客紧紧缩在一旁,肥胖的身体竟让那车微微向右倾斜,(以人衬人)车夫用尽全力保持车身的平衡,奋力前行。
总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最好能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再运用些其他的手法。
如不能,也需要运用其中几点来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