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教案教学设计
第16课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
乐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4课。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设计制作
的能力,本单元安排了设计制作课《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可
以发出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小乐器。
本课属于“设计与制作”课,为技术与工程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技术工程领域主要概念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
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所以本课的核心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在制造产品的活动当中解
决设计、制作等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动手做一直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四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前面几课当中,特别是上一课活动2的内
容,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于本课要求学生制作的小乐器。
学生了解了物体产生强弱不同、高低不同声音的科学原理后,应该可以有目的地进行乐器设计和材料收集。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应该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制作展示和评价。
三、教学目标
1.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
2.能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小乐器。
3.对自己或他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制作一个可以产生强弱、高低
不同的声音的小乐器。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
程中及制作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
整。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等。
学具准备:制作小乐器的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工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同学们用自制小乐器演奏。
问题: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能不能做小乐器?
(二)活动探究
1.任务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自带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可以发出高低或强弱不同声音的小乐器。
交流:分组汇报各自的想法,教师及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2.设计
媒体:展示排箫的照片,观察排箫的结构,并思考利用哪种材料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小排箫。
交流:分组汇报各自的想法,教师及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小结:以排箫制作为例,说明自制小乐器的环节、步骤及注意事项。
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自制乐器的类型、选用的材料和工具、设计草图(学生活动手册)。
3.制作
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小乐器,强调动手、协作能力的培养。
4.测试
活动:组织全班开展小小演奏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小乐器上台演奏。
演示:学生轮流上台演奏,并介绍自己的小乐器结构与特点。
演奏时其他同学根据学生活动手册的评价表进行评价。
小结:教师对参加演奏的同学提出表扬。
讨论:小组同学根据评价结果,思考各自的小乐器如何改进,并进行组内交流。
汇
报:请学生对有代表性的几个小乐器做出点评。
小结: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产品都有改进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才能让产品越来越完善。
5.改进
任务: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产品的改进。
七、板书设计
第16课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声音的产生》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合作,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
乐器吗?你弹奏过这些乐器吗?
2.追问:请说一说:怎样可以让这些
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想一想,说一说利用学生身边的
事例引入,简洁
容易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
讲授新课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1.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
发出美妙的声音。
2.小组合作:请说出古筝、排箫、鼓
发声的部位!
3.鼓励学生展示交流:各种乐器的发
声部位和使其发声的方法1.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合作,积极参与
3.学生代表展示:
4.交流讨论
(1)铁罐可以模仿哪种乐器
呢?
开展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在讨
论中获得新知识
课堂上发挥学生
4.提出问题:模仿古筝、排箫、大鼓的发声方法,让铁罐、试管、橡皮筋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办法?
5.引导学生实践观察:铁罐、试管、橡皮筋发声伴随的现象。
6.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汇总观察发现的问题。
活动2:振动与声音
除了乐器,还有很多物体也可以发声。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借助一些物体,可以使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就更容易观察。
2.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1)实验一:我们人能说话,是哪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呢?
(2)实验二:喇叭能播放声音,观察喇叭发声时的现象。
(3)实验三:猜想一下,敲击音叉后,用手触摸音叉,你的手感觉到了什么?(2)如何利用橡皮筋和铁盒
模拟古筝?
(3)怎样可以在试管模拟排
箫使让我们观察现象更明显
些?
5.展示交流:
(1)铁罐可以模仿小鼓。
(2)可以将橡皮筋套在铁盒
上。
(3)可以在试管内放入
一张小纸条。
6.交流总结发现的问题:物
体发出声音时会产生振动
1.说一说
2.做一做:
(1)请同学们用手轻轻的按
住自己的喉部,我们试着一
起说“声音的产生”。
你有
什么发现?
(2)用手摸一摸喇叭,说一
说发声时的感觉?
(3)用手接触发声的音叉,
说出自己的感觉。
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表达的
能力
在实验中获得真
实的体验,既能
锻炼学生的动手
能力,也能让学
生获得形象的知
识,更易于接受
动手做一做,真
实的感受声音产
生时的现象,易
于学生建立声音
是由振动产生的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2课《探究技能 分类》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探究技能 分类》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使事物( ),这种方法就是
也停止。
( √ )
作业布置 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模仿乐器发声,然后记录发声现象。
课后进一步体验声音产生的原因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一.通过观察古筝、排箫、大鼓等乐器的发声方式,我们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模仿其发声,发现了它们发声时有共同的特征是振动。
二.通过实验喉咙发声,观察喇叭发声、音叉发声等,我们发现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
()。
2、给岩石分类,我们先观察岩石的(),然后以岩石的某一特征为(),再根据这个()对岩石进行()。
3、我们对带来的岩石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岩石的()、()进行分类。
还能以()、()、气味、敲击声、()等多种特征作为岩石的分类标准。
4、对同一堆岩石进行分类可以制定不同的();制定不同的(),分类的结果不同。
5、在地质学中,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和()。
二、选一选:根据岩石的成因分为三类。
花岗岩砾岩板岩砂岩石灰岩流纹岩页岩大理岩玄武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三、简答题。
1、分类活动有什么特点?
2、分类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什么好处?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探究技能分类》同步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序化分类
2、特征分类标准分类标准分类
3、颜色形状颗粒大小纹理坚固程度
4、分类标准分类标准
5、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选一选:根据岩石的成因分为三类。
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
沉积岩: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板岩、大理岩。
三、简答题。
1、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事物有序化,这就是分类。
2、分类可以使我们的物品摆放更加整齐,有条理,方便我们寻找和取放物品。
让我们把分类的方法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更便利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