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对培养学习动机的启示课堂上对于学习理论方面,讲到了动机的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班杜拉的动机理。
其中重点强调了动机的强化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班杜拉的动机理。
动机的强化理论。
关于强化理论,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认为动机的引起与行为的习得,人们具有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强化分为真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强化是个重要环节。
首先,强化的次数与每次提供强化物的数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
另外,强化物越符合个体需要,越会促进学习效果。
因此,培养学习动机从强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寻找恰当而适度的刺激源即正确的强化物来促进学习的欲望。
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动力: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内驱力。
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三个驱动力会相应发生改变,此消彼长。
在学习中,利用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驱动力可以作为外部动机来鼓励和诱发学生的竞争心,但不具有持续力,因此,以兴趣为核心的认知驱动力的培养与上面两种驱动力相互补充,正确运用他们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归因理论。
维纳对归因理论的认识: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为活动的结果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
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归纳成三个维度:稳定性、可控性与因素源。
维纳认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关于成败的归因理论,应当努力客观的积极的对待,客服“习得性无助”等失衡的心理认知。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
班杜拉认为认得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然而,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并且,班杜拉的“期望”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包括结果期望和效果期望。
其中“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种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三:一是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经验,三是别人的言语劝说。
对于培养学习动机而言,各种理论有其侧重的方面,将多种学习动机理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充分而科学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