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

”“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

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题字”、“题诗”之义;写的字、题的诗,是供人们鉴赏的,由此引申出“品评”之义;就某一问题向皇帝禀报,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

义项⑦“提”在意义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

可见,只要抓住“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把握。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 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介绍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时,曾全面讨论过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则指出:“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这些评论,都是十分中肯的。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来考核本义的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释,古代的字典辞书,等等。

当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

例如: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豆”的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

”“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动。

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

从又持禾。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

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

”《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毛亨传:“秉,把也。

”《仪礼·聘礼》:“四秉曰筥。

”郑玄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

”由此,可以断定:“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

例如: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①肉去皮骨;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倘或,或许。

“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

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

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孔颖达疏:“肉曰脱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

’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

’郭云:'剥其皮也。

’”《玉篇》:“脱,肉去骨。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②至⑦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的含义,义项⑧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①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②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③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

“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

“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

由此可以确定:义项①可能是本义。

《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注:“编,所以联次简也。

”“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①,义项②③是引申义。

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

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

段玉裁指出:“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

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

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

’毛传曰:'訏,大也。

’凡于声字多训大。

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

”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襛,衣厚皃。

”段玉裁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

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蔈,苕之黄华也。

从艸,票声。

一曰:末也。

”段玉裁注:“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

蔈当训'艸末’。

禾部曰:'秒,禾芒也。

秋分而秒定。

’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

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 常用词的本义举例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

《说文》:“斤,斫木斧也。

”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

《说文》:“戒,警也。

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

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

《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

”杨倞注:“戒,备也。

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

《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

《说文》:“策,马箠也。

从竹,朿声。

”《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

《说文》:“零,徐雨也。

从雨,令声。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

《说文》:“更,改也。

”《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

《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

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

《说文》:“及,逮也。

”《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

《说文》:“脩,脯也。

从肉,攸声。

”《正字通》:“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