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会考、高考聚焦点(一)会考聚焦点:知识点、典例剖析(类型、设问方式、赋分、解答思路)类型:诗歌鉴赏题。

设问方式:下面这首诗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赋分,8分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高考聚焦点:知识点、典例剖析(类型、设问方式、赋分、解答思路)思路同会考纲要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1、教材简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又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究的兴趣。

因此在正式设计课堂内容之前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将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一些相关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帮助他们进一步的感受诗人的“康桥情结”。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情感2、在品读中,从意象入手,把握诗的意境,体味诗歌韵味。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课时安排:1课时《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入: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莘莘学子不可割舍的情怀。

而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今天我们走入康桥,感受诗人的母校情怀。

(1分钟)学习目标(1分钟)2、在诵读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情感3、在品读中,从意象入手,把握诗的意境,体味诗歌韵味。

步骤流程:一、走近康桥因声求气,感知诗情【目标一】往日情怀依旧,但已物在人非,诗人走近康桥,心中涌出浓浓的情怀。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整首诗萦绕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3分钟)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感伤无奈之情2、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矣。

康桥,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和谐的氛围,凝聚了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同桌对读,进一步体会这一情感(3分钟)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缓3、生范读(学生朗读结束后,自主选取一部分分析为什么如此处理朗读。

根据具体情况,重点点拨一些环节,点拨中可适当增加男女分开朗读的环节)(5分钟)4、学生主动交流,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深情朗读,并说明理由。

(3分钟,师生共同点评)(古往今来,人的离别总是销魂断肠,徐志摩却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诗歌的哪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的鉴赏,关键词是“轻轻地”,想象一下诗人此时的神情举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所以我们读时应注意怎么读?三个“轻轻的”连用,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不舍得惊扰康桥的宁静。

读时节奏轻快旋律柔和飘逸。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结构整齐,节奏分明,第一小节带着轻微的跳跃。

第二至第六小节舒缓悠扬,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首尾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大家齐声的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读一下。

二、漫步康桥美点追踪缘景明情【目标二】走近康桥,带着浓浓的依恋,轻轻地来了。

现在让我们陪伴着诗人一起漫步康桥,重温康桥的美景。

1、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

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1分钟)(1)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夏虫。

2、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两个景物反复读一读,进一步体味诗人蕴含的浓浓深情。

同时,请你抓住景物的特点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3分钟)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变化,然后给画面命名思考思路:先将所选诗段深情朗读,我选取的是景物,采用了手法,(作用)刻画了,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应命名为图。

(老师出示一个范例)(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怀着情,拿起笔,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1)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2)交流所写内容,师生共同点评;(3)对于分析较好的片段或高潮部分,可以学生领读,可以师生共同朗读,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7分钟)1、我选择的是“金柳”,此小节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圆润可人;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也是羞涩的。

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命名为“金柳夕照图”读时应喜悦、轻柔(补充: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

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 ,就别具意义了。

别离愁情就更浓了。

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如:《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2、青荇:采用拟人的手法“招摇”: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充满着生机。

甚至,他要“甘心”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应命名为“青荇招摇图”读时应轻快、喜悦2、清潭:暗喻手法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彩虹似的梦”。

彩虹斑斓,梦境绚烂。

表达了诗人意乱情迷,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对康桥迷醉、喜爱,并且乐在其中。

命名为“榆荫清潭图”读时应欢快、迷蒙。

3、寻梦:《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采用联想想象的手法,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命名为“撑篙寻梦图”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4、笙箫、夏虫,比喻、拟人手法,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

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命名为“沉默康桥图”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补充:笙箫,悲剧色彩浓厚的乐器,体现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厚沉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示离别相思。

引领学生回顾《赤壁赋》相关片段。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挥手作别图:与句首回环对应,潇洒来又潇洒的走,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小结意象:我们伴着诗人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河畔金柳婀娜温润,水底青草招摇轻快,榆荫清潭五彩斑斓,这些景物已经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们称这种景物叫意象物象+情感=意象意境关键词+表现手法情感从关键词入手,结合表现手法,寻找出诗人的情绪变化。

正是诗人的这些情思和这些意象相互交融而为我们创造出了宁静优美的康桥也就是意境。

三、迷醉康桥再现美景解读诗情(10分钟)康桥美在景,醉在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