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手段,都无法取代 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目 前人们还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的、计算的方法去完成。只有运用大量的 (多方面)、直接的(岩心)、间接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经过综合、 分析、化验、对比才能完成。因此,地层与油层划分与对比又是一项艰难、 复杂的工作。
二、地层对比的步骤 (以岩性-测井曲线对比法为例)
(一)对比标志: 1、等时面 2、沉积旋回 3、特殊岩性层段
1、等时面的确定
现代沉积或古代沉积都证实了陆相和海相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粗碎屑沉 积在横向上逐渐变成细粒沉积,进而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岩体内部的岩性 界面可以平行或穿过等时面。为了要正确对比地层,必须首先确定等时面, 指出它们在总的地层层序中的位置。不坚持时空概念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 地层对比。 时间场:由时空函数t=t(x,y,z,)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为时间 场。 等时面:将时间场中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起来,构成空间一个面,称之为等 时面。 从理论上讲,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限应为等时面,确定等时面最有效的是 年代对比方法,它包括古生物的,同位素年龄的,构造运动的(区域性不整 合),古地理的(海陆变迁),以及古地磁和古气候等方法.其中以古生物(或 生物地层)的方法最有成效.
地层单位
第四纪 下 白 垩 统
(K1)
充填序列
地层特征
现代松散堆积物
沉积环境
山麓堆积 扇三角洲 浅水湖泊 河流体系 冲击体系
构造演化
西 瓜 园 组 (J3K1x) 张 家 口 组
(J3z)
为一套以砾岩、砂岩、粉砂 岩及泥岩、页岩、泥灰岩为 主的沉积,具很强的旋回性。 最大厚度2500m。
第 三 裂 陷 阶 段
构造对比
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 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特征,可用 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地壳运动的结果必然引起沉积条件的改变 和古生物特征及其组合的变化,因此利用不 整合面划分和对比地层,实质上与重矿物法、 古生物法是一样的,它可以作为分层和对比 的依据之一。
尽管油层对比所应用的方法和区域地 层对比基本相似,但由于油层对比的单 元较小,古生物、重矿物等在地层剖面 上的小段内变化不显著,难以作为对比 标志。 因此,油层划分与对比应是在地层 界线及标准层的控制下,根据岩性、电 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厚度比例关 系作为对比的依据。
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手段:根据这一特征, 沿横向对比追踪出同一 反射界面的反射,也就 是实现了对同一地质界 面的对比,反射波对应 的地质层位是根据钻井 资料和地质资料来标定 的。当地层发生错断或 尖灭时,地震剖面上反 射同相轴也会相应地发 生错断和中止,而且在 断面处可能伴随一些异 常干扰波。地震反射波 的记录可以在长距离内 追索一个地层界面或构 造层面,建立良好的对 比关系。
庄海4x2
庄海8
NmⅡ油顶
NgⅠ油顶
Ng底 Es底
岩相对比法
用于:岩性和厚度变化剧烈、有不整合以及经受过强烈构造运动的地区, 或在井眼稀少的情况下 。 依据:在同一时间的层段中,相邻井所处的沉积环境是相近的,在成因 上是相互联系的。 手段:要观察与收集岩心的环境标志,建立微相剖面,并且利用能反映 岩性组合特征的曲线,划分地层层段,进行井间岩相剖面的对比。
中 侏 罗 统 (J2)
后 城 组
(J2h)
髫髻 山组
(J2t)
第 二 裂 陷 阶 段
九龙 山组 新太古界
紫红色泥岩,黑色页岩、砂岩、粉砂岩, 河流体系 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浅水湖泊
第一裂 陷阶段
盆地基底
滦平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阶段演化图
二级旋回
是在盆地的沉 降与抬升背景 上所形成的次 一级旋回。一 个一级旋回包 含多个二级旋 回。二级旋回 间沉积相类型 有明显变化或 不整合,二级 旋回是形成该 层系生储组合 的基础
第二章 油层划分、对比与评价
1、油气田地层对比 2、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3、碳酸盐岩储集单元对比 4、油层对比成果 5、油砂体与油层评价 实习一 油层细分与对比
第二章 油层划分、对比与评价
油气田投入开发后,油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油气储量计算、层系、井网 调整、油田开采动态管理(分层采油、分层注水、分层配产、分层测试、 分层压裂、分层堵水、分层酸化……)等都是在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结 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层、油层的划分与对比方法,是油气勘探地质工作 者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及油气田勘探、开发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功。
岩性对比
依据:沉积成层原理以及在沉积过程中相邻地区岩性的相似性、岩性变化的 顺序性和连续性原理。
手段:利用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旋回性等特征进行岩性分层,进 而作井间地层的对比。
柯克亚深部凝析气藏卡拉塔尔组三个油气组划分与对比
测井曲线对比
岩性变化必然导致测井曲线的差异。 依据:根据同层相邻井曲线的相似性,或根据几个稳 定的电性标志层作控制,且考虑到相变来进行的。 优越性:它提供了所有井孔全井段的连续记录。更重 要的是,它的深度比较正确,并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岩层 的属性。 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标 准测井或对比电测,比例尺1:500)。此外,自然伽玛 曲线、中子测井曲线果等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
1)不整面或整合面
2)稳定的岩性段
在岩性上或者测井曲线上容易识别,分布广 泛、岩性稳定的、常见的时间标准层: 膨润土层:测井曲线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玛 值;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玛值; 薄的黑色页岩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梳状电 阻率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剖面中某些石膏夹层和泥岩夹层:泥 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玛; 碎屑岩剖面中夹的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和高 自然伽玛。
第一节
油气田地层对比
一、地层对比的依据及方法综述 地层中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科、属 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 物及其组合等等,它们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的演变 过程、涉及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分层以及把油 区内相距很远的地层剖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供了可 能性与现实性。
地层对比方法很多,包括: 岩性对比、 测井曲线对比、 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岩相对比、 古生物组合对比、 重矿物组合对比、 构造对比
大庆长垣白垩系下统(K1)嫩江组的划分
嫩江组一段(Kln1): 为一粉砂岩、泥岩间互沉积, 电阻、自然电位显示都明显。 顶界定在标准层以下约 40m含介形虫泥岩结束,电 阻开始升高处。 底界定在萨一组上部 三个黑色泥岩稳定小包开始。 自上而下,最后一个砂岩电 阻尖峰上 。
嫩江组二段(Kln2):本段 为一套以黑色泥岩为主的反旋 回沉积,电阻显示低平至顶部 约40m处出现箱状中低值电阻 (粉砂岩)。底部出现全盆地 均稳定的油页岩标准层,因而 底界定在自上而下油页岩的第 一高电阻尖峰上。
上 侏 罗 统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粗面 岩、流纹岩等。最大厚度778m。 上部: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砂岩、 砂岩透镜体。中部:灰紫、紫红色砂眼、 凝灰质砂岩,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下部: 灰紫、紫红色安山质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最大厚度1255m。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扇三角洲 河流体系 冲击扇
二级 旋回
上 侏 罗 统 (J3)
灰紫色、灰绿色粗面质角砾岩熔 结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夹粗面 岩、流纹岩等。最大厚度778m。 上部: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砂岩、 砂岩透镜体。中部:灰紫、紫红色砂眼、 凝灰质砂岩,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下部: 灰紫、紫红色安山质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最大厚度1255m。 灰绿、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熔角砾 集块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薄层。 最大厚度500m。 冲击扇扇三角洲 河流体系 冲击扇
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依据: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即岩石密度和速度的乘 积)。当相邻地层的波阻抗不同时,在分界面处便存在波阻 抗差,界面上发生波的反射,反射波的强弱与界面性质有关。 剖面上反射波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反射波同相轴,同相轴的形 态反映了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有相 同或相似的特征,如反射波振幅、波形、频率和反射波组的 相位个数等。
嫩江组五段(Kln5): 本段上部为泥岩,中、 下部为砂泥岩互层,在 大庆油田上出露不完整。 其底界定在泥岩低电阻 值处。
地层对比首先是标准层的对比。显然,在 剖面上标准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 越容易进行。有的标准层分布范围小,岩 性或电性不太稳定时,可以选作辅助标准 层,或作为小范围标准层。 等时面还可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确定。反 射界面具有等时性,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 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 出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就是实现了对等 时面的对比
古生物对比
古生物对比是通过研究岩心(或岩屑) 剖面上生物组合的演变,根据古生物组 合划分地层单元。它是地层对比的有力 根据,在建立时间概念上的分层时是极 为重要的。
重矿物对比
重矿物对比与古生物对比相似,它 局限于取心井段,按重矿物组合的变 化分层。重矿物对比有助于对古地理 的了解,特别是对物源区的识别。
嫩江组三段(K1n3):本 段是泥岩与砂岩所组成的 3个反旋回沉积,自下而 上,电阻曲线均显示为由 低平而逐渐起伏,呈一斜 坡状。本段底部在2.5m视 电阻率曲线上显示两个稳 定小凸起,嫩江组第二段 上部分砂岩组显示为箱状 陡坎,嫩三段的底界定在 它们之间相对应的电阻低 值处。
嫩江组四段(K1n4):本 段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多个 正旋回沉积,电阻曲线呈锯 齿状,岩性变化大,对比困 难,但下部岩性比较稳定, 并出现薄层钙质砂岩,可作 为局部井的辅助对比标志, 底界定在底部含螺蚌类化石 层以下。
如果说区域和油气田地层对比是确定地层层位关系 的对比,那么油层对比则是确定相同层位内的油气 层连续关系的对比。 油气田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是研究油田构造和储层 的基础工作,它们是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经常研究的 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