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治未病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我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和调理脾胃,其具体方法手段很多,如形体锻炼、药物调养、针灸推拿、饮食、音乐等等。
1.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使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节律性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至寒,自然界阴气偏盛,人体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调摄人体阴阳的方法,即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2.养性调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气血阴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反复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可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
注意调摄精神,一是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营
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足,抗邪有力。
二是要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清静。
修德养性,不贪欲妄想,喜怒而不妄发,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3.护肾保精
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男女间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所需,对身体是无害的。
若性生活得不到满足,每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
但性生活要消耗肾精肾气,而肾精肾气,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性生活过度,必致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故中医学将房劳过度看作是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护肾保精之法除房室有节外,尚有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4.体魄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促进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流利,以增强体质,从而减少或防止疾病的产生。
传统养生学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其运动基本原则是形神兼养、协调统一;循序渐进、有张有弛;经常运动、贵在坚持。
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调摄饮食
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
注意饮食宜忌:一是提倡饮食的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即《内经》所言“饮食有节”。
二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防止得肠胃疾病、寄生虫病或食物中毒。
三是克服饮食偏嗜,如五味搭配适合,不可偏嗜某味,以防某脏之气偏盛;
药膳保健: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食物与中药,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而成的膳食。
这种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药膳常用的中药如人参、枸杞子、黄芪、黄精、何首乌、桑椹子、莲子、百合、薏米、芡实、菊花等,药性多平和,所以可以长期服用,适应面较广。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推拿,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有三:一是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二是调整体内生物信息,三是改变系统功能。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即通过针刺手法或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及艾绒的药性对穴位的特异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及调节机能,而使人身气血阴阳得到调整而恢复平衡,从而发挥其治疗保健及防病效能。
药物调养是长期服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平调体内阴阳,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益寿的目的。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邪气是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未病先防除了调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之外,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病邪的侵害。
比如使用药物消灭病邪,包括燃烧烟熏法、浴敷涂擦法、药囊佩带法等;讲究卫生,做到居处干净清洁,空气
流通,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还应注意避免跌扑损伤、虫兽咬伤等各种外伤。
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服用一些中草药以扶助正气,调和人体阴阳,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比如对体弱多病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选用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作用的中药,但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效。
此外,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马齿苋预防痢疾,用茵陈蒿、栀子预防肝炎等。
二、既病防变
概念: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一)早期诊治
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有一个过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步加重。
在疾病的初期阶段,邪气侵犯的部位较表浅,对正气的损伤也不严重,病情较轻,此时机体的抗邪、抗损伤及康复的能力也较强,故治疗容易且疗效明显。
但若未及时诊断治疗,病邪就可能继续深入,病情由轻变重,日趋复杂,甚至可累及脏腑,故治疗也更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
(二)防止传变
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对有可能被累及、侵犯的地方,要及时
地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截断病邪蔓延的途径。
比如,在临床上治疗肝病时,常配用调理脾胃的药物,防止肝病传之于脾,这就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