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1)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
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
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
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
凯恩斯主义以”新古典学派”反对者的面目出现。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说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
而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传统支柱的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论,则是凯恩斯主义的摧击对象。
自动调节论具体表现为:①在自由竞争下,供给必然等于需求;②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J.M.凯恩斯以他的宏观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论上述两个论点,认为只有人为地刺激社会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增加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才能达到”充分就业”,避免经济危机。
因此他主张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辅以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2、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二战后,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1883~1946)20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学家。
1、凯恩斯其人。
(1)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
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
●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
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
●1906年,他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
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
他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曾经几次在印度政府任职。
1913-1914年,他担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秘书。
●一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
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过重的赔款而辞职,回剑桥执教。
●1929-1931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二战期间,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
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
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此外,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
他也曾积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23~1929年间任《民族周刊》董事长,并经常为之写稿。
1911年起,他长期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所办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至1945年。
●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
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1946年4月21日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
(2)著作。
●他在经济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稳定印度经济。
1919年他发表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他抨击巴黎和会向德国索取过重赔款的计划只能导致德国的垮台;认为恢复德国是反对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一支”真正力量”。
●然后他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
●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反对通货紧缩,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管理通货来稳定物价与生产。
●1925年英国按战前的英镑金平价回复到金本位,对此,凯恩斯写了不少批评文章,认为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是金镑估价过高,这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D.劳合·乔治(1863~1945),提出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他与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1890~1952)合写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力图说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的作用。
●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
●他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两卷,虽然又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但还没有触及就业水平的决定问题。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版《劝说集》(1932)。
之后他集中精力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出版。
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
●之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
●二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J.M.凯恩斯为财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计划》(1940),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
2、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
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马歇尔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集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
但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
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
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
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
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2)自身体系的形成。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
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
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在这方面,当时在凯恩斯身边的一批剑桥年轻经济学者R.F.卡恩(1905~)、J.E.米德(1907~)、A.罗宾逊(1897~)和J.罗宾逊、P.斯拉法等,围绕着《货币论》进行的讨论和争辩,特别是在《通论》写作过程中卡恩、J.罗宾逊和牛津大学的年轻经济学者R.F.哈罗德(1900~197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对《通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3)一点注解。
波兰经济学家M.卡莱茨基(1899~1970)在30年代初期就独立地提出了与凯恩斯《通论》主要论点基本相同的有效需求理论。
他的理论体系用英文在西方发表后,得到罗宾逊夫人的推崇,,Interest and Money1936年出版,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1、基本观点。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